ZKX's LAB

阴阳五行学说的传统解读 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2020-07-23知识17

奴隶社会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五行的概念源自对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夏商之际;而五行的相生相胜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区五时气象特征的抽象,形成于春秋末期。最早记载完整的五行相生文献的是春秋后期由稷下学宫学者们整理成的《管子》,最早提出完整的五行相胜顺序的是春秋末期的《左传》,五材、五时观互相补充共同形成秦汉之后的五行学说。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完整记载五行相生文献的是春秋后期由稷下学宫学者们整理成的《管子》,《管子》中《幼官》《四时》《五行》和《轻重己》等诸篇集中表述了阴阳五行的内容,在这些篇章中,虽然未见到关于五行相生内容的明确记载,但其多处呈现的木、火、土、金、水的排列次序显示出其已有五行相生的思想,而这些篇章对五行相生的描述,则是与五季的时令联系在一起的。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五行的概念形成于夏商之际,发展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五行及其思想广泛渗透到我国古代自然 科学、社会文化、政治制度、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五行学说更是构成中医 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心对应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肺、肝、肾、心、脾五色:白、青、黑、红、黄五音:商、角、羽、征、宫中医五行理论起源于和图和阴阳,河图洛书是不是数学? 人类的文明进程是人与大自然的抗争进程,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再改造自然,这就是社会发展过程,而中国文化的根在黄河流域,因条件受限,交通受阻(不象今天,有飞机,汽车,轮船),古人坐北朝南,断感悟天地的变化运行规律,高度概括出易经,洛河书应该是古人,在没有固定汉字之前,用画画这最简单的文字记录天象,而后人不完全理解古人的思维含义,妄加猜测,所以导致今天众说纷云。易经里头,东方属木,古人坐北朝南,左边是东,在中国地理就是东南沿海,东边是太阳升起的方位。春天吹东南风(海洋潮湿气流),天气变暖了,春风滋润万物复苏,树木发芽,所以古人将东方定位为木。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洋潮湿气流,吹不过玉门关,所以中国的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天上没有云彩,金光四射,所以西方定位为金。南方越往南走,越热,古人之位为火。北方雨雪多,寒冷,古人定位为水。而中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古人定位为土,这就是易经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方位的来历,易经本是一种自然科学,也是哲学。后来将五行引用于人体,同样适应人体的五脏六腑。形成中医的五行学说,完全正确。阴阳五行学说的传统解读 阴阳五行学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是中国古代解释自然界阴阳两种物质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理论根据及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哲学概念依据。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核心在于这样一个公式:天道(气)生阴阳,阴阳成五行,五行变化成万物,而万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一直在追求一种“和谐”。这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根本精神。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中国第一个宇宙生成体系。其中无疑包含了万物是天地阴阳合气而生的思想,气做为世界基本元素在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下,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并由于阴阳互相对立消长,五行相生相克,万物得以和谐发展。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把宇宙看成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天地与人之间有一种深刻的互动关系。人们在经验的基础上把这种对称和对立的联系渐渐总结概括为“阴阳五行”学说,并借助于这些基本的要素以及其它一些由此而生的次要关系把宇宙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统一、循环平衡、相生相克、刚柔并济、和谐圆满的思想从此成为汉族传统艺术的显著特点。

#阴阳五行#五行#五行相生#五行学说#阴阳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