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会看肾穿刺报告吗?请看此文,简单明白
许多肾友做了肾穿刺活检,它对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难度和最终结局(尿毒症风险)有重要的作用。但许多肾友说,看不懂肾穿报告。
确实,它不像尿蛋白、血肌酐那样就是一个数字,低了就是好、高了就是坏,很直接;肾穿报告上看似诡异的微观图像和艰深的病理学名词,处处透露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远感。
不过肾友们做肾穿花了那么多钱、受了那么多罪,咱总得知道查了个啥,对吧。
我国肾病患者数量最多的是IgA肾病,那就先从IgA肾病的报告开始,看了本文就明白了。
IgA肾病的分级有3种
许多肾友会直接看最下方的诊断结果:1级就是好,2、3级还行,4级就不好了,5级就是如临大敌马上尿毒症。
一些报告上写的是Lee分级,这是最早的一种分级方式。
1982年,韩国一位姓李的学者发布了这种1-5分级方式,人们将其命名为Lee分级。
不过,这个分级并不太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已经进展到4、5级的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十来年过去肾功能依然稳定。
为何不准确?因为Lee分级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没有显示肾脏的“纤维化”——但如今我们知道纤维化是最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
1996年,第二种分级方式到来了。Hass对Lee分级做了改进,发展出了更准确的Hass分级,最重要的一项改进是加入了纤维化。
不过,Hass分级还是有明显的的缺点,比如无法和尿蛋白、血肌酐、血压等指标对应上,也没有对新月体(一种严重的病变)进行定量分析。
目前,最准确的是2009年在牛津会议上发布的第三种评价方式:牛津分型。
最准确的牛津分型,这么看
随便放个检查报告,长这样:
比如有患者的诊断结果是M1 E0 S2 T1 C0——你别看这一串儿字符难懂,其实很简单,它最大数字只到2。分级还要数到5呢,它只需要你数到2就够了。
M,是指系膜细胞增生,增生一小半就是0,增生一大半就是1;
E,是指内皮细胞增生,没增生就是0,有增生就是1;
S,是指硬化或黏连,没就是0,有就是1;
T,是指萎缩和纤维化,没到25%是0,25%-50%之间是1,超过50%是2;
牛津分型发布时,只有这4项,因为当时纳入研究的患者很少有新月体,就没把新月体算在内。
2017年,更详细的研究表明:新月体也是决定患者最终结局的重要病变。于是新月体加入牛津分型,用C来表示。
C,是指新月体,没有是0,有一个是1,超过25%则是2。
于是,如今的牛津分型是M(0-1)E(0-1)S(0-1)T(0-2)C(0-2)的形式。
这些字母,哪个最重要?
1.最重要是看:T、C,数字越大,提示结局越差。尤其是T(纤维化)。
C(新月体)若是细胞性的(不是纤维性的),尚且还能救回来;而T(纤维化)是彻底死亡的组织,无法挽回。
2.第二重要:S,若有硬化,提示病情较为难治。
3.第三重要:M,系膜增生和尿蛋白、潜血水平相关。
4.不太重要:E,这个内皮细胞增生,很可能是急性的,若是只有它异常,可能用几天抗生素就痊愈了。
它们和化验指标有如下关系,结合起来看更好:
(图中eGFR是肾小球滤过率,也就是肾功能,类似于血肌酐)
今天介绍了IgA肾病的肾穿报告,主要说的是牛津分型,因为确实有患者看不懂这几个字母。其它的病种的肾穿报告有时间再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