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冯文军)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山阳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由28811人增至48906人,就业率由2016年的76.2%增至96.51%,提高了20.31个百分点。
强化精准培训,贫困劳动力就业竞争力有效提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山阳县就业服务中心在县人社局的精心指导下,聚焦“充分就业,增加收入”总体目标,扎实做好“六稳”首要工作,全面落实“六保”首要任务,加大扶贫扶智力度,精准分析研判市场需求和每一个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按照“市场有订单、人员到名单、培训列菜单”的模式,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精准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贫困劳动力就业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年来,山阳县开展免费技能培训395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5666人,宁商协作培训1729人、西安莲湖浐灞对口帮扶培训400人,线上培训4433人,新型学徒制培训36人,企业以工代训3951人次,合格后6个月内就业率达到70%以上,实现缺技术、有培训需求贫困劳动力培训清零。“十三五”期间县就业服务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3014人,实现就业创业2713人。
兴办社区工厂,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山阳县是移民搬迁大县,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104个,其中贫困劳动力25036人。为做好移民搬迁的“后半篇文章”,2017年初,在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县人社局和就业服务中心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积极探索通过在移民小区兴办社区工厂等就业新载体来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的问题。2018年,山阳县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扶持社区工厂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山阳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迅速掀起就业扶贫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建设热潮。
目前,山阳县已累计认定社区工厂34家、扶贫车间11家、就业扶贫基地108家,创建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1家、省级就业扶贫基地3家、市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2家、市级示范社区工厂4家,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239人,新建的6个社区工厂和回购改造的16个扶贫车间12月底全面建成运营,实现了移民搬迁安置点产业园区、社区工厂、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全覆盖。
青林实业板岩木工板社区工厂计划总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日产木板6000张加工厂,年加工木板4.5万立方米,可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目前已经开通2条生产线,可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学徒工吴宁上班起步月工资3000元,出师后当上技术工月工资可以拿到5000元以上。南宽坪镇下坪安置点社区服装厂,吸纳本地乡亲130多人就业。在服装厂就业的袁作秀现已经成了熟练的技术工,月工资3000多元。在人社局和就业服务中心的辛勤努力下,山阳县在实现贫困户“下山上楼”的基础上,通过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建设让搬迁群众从泥地里摸爬的农夫,跨越到工厂上班的工人,真正实现了“下楼进厂上班,上楼照顾家庭”的挣钱、顾家两不误。
充分开发公岗,困难群众托底安置
针对就业能力差且无法转移输出的就业困难人群,山阳县积极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全面解决“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群就业问题。在县人社局整合护林、护水、护路、保洁、网格员、信息员及临时性公益专岗等岗位资源的基础上,就业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公岗安置要求,聚焦贫困劳动力中的单亲家庭、重度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和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做好各类公益岗位的安置管理。目前,山阳县通过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4440人,其中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1163人,有效解决了“三无”贫困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难问题。
组织劳务输出,山里人用汗水和智慧换取财富
秦岭深山的山阳县,由于资源匮乏,人们自古就有外出经营养家的习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人们更是放开了四处奔走拼搏的步伐,上西安、下河南、赴新疆、闯深圳,搞建筑、开矿山、摘棉花、做经商,外出创业的山阳“十万劳务大军”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劳务输出为山阳人民温饱问题解决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多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县就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容量,多措并举促进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努力让勤劳的山阳人揽回更多的四方财富。特别是疫情期间,县就业服务中心采取“点对点”输送贫困劳动力上岗就业,不仅解决了复工复产难题,也为广大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累计线上发布岗位信息21期,推送240家企业45650个就业岗位,举办现场招聘会27场,发放就业宣传资料5万份,面对面推送79家企业7520个就业岗位。
在建筑品牌带动下,涌现出陕西亿金杨亿民、陕西臻诚实业胡仁俭、庄石劳务谢家旺、隆元公司、星丰公司、秦安公司、丰阳建司等一批规模化建筑企业,2018年完成建筑企业总产值57.5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9.76亿元,带动就业2.65万余人,其中贫困户6625人。在村级劳务工作站推动下,形成了以县就业服务中心为龙头、镇办人社所为枢纽、行政村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网络,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止目前,全县239个村居村级劳务工作站全部投入运行,累计帮助劳动力上岗就业35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800人。在商会的推动引领下,通过内引外联、招商引资,让更多企业落户山阳,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相继成立了山阳西安商会,县镇商会和建筑业协会以及村级劳务工作站,吸纳各类企业300余家。商会会长胡仁俭创办的陕西日升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在省内外共有建筑项目39个,就业员工1万余人,其中山阳籍民工2500人,带动贫困户就业1630人,被认定为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
创业带动就业,更多的就业岗位惠及贫困劳力
厚德奋进的山阳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阳县委、县政府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县就业服务中心坚持把创业成功人士吸引回家乡创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鼓励返乡创业40余项扶持、优惠政策,连年在京津、江浙、西安等地举办山阳外出创业人士座谈会,宣传、引导人才回流。在西安、广东等地成立15个商会及7个驻外招商联络处,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服务;设立返乡创业助力精准脱贫贷款担保基金、发展基金,扶持各类创业主体返乡创业。张陆锋、鲁保存、左自意、毛加兴、李新朝、祝逢才、喻琰、彭鹏、党宝林、南榜柱、江忠国、谢家金、耿福德、陈勇等大批有志之士家乡创业,成了家乡发展建设、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建成了以“一区五园”为重点,涵盖现代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等五大产业链,先后落户了丰源氮化钒、恒瑞肉制品加工、奥科粉体等一大批创业促就业龙头企业。返乡创业的鲁保存返乡创办恒瑞肉制品有限公司,在8个镇(办)创办10个扶贫车间,围绕“生猪屠宰、肠衣加工、肝素钠提取”产业链,安置就业461人,带动贫困劳动力125人,人均年增收24000元;退役士兵谢家金返乡创办家金商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核桃)+农户”模式,建成6条系列产品生产线,带动2万余户发展核桃产业,其中贫困户5000余户;回乡创业青年陈勇,成立了以发展林麝养殖的森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助力脱贫攻坚,该公司致力于保护生态和稀有动物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为出发点,旗下有八8个合作社,涉及5个镇办822户群众参与林麝养殖,创出了一条林下发展经济的有效致富途径,被陕西省授予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称号。金鸡扶贫、鑫发牧业、意发生态等企业带动发展百万只养鸡基地1个、万头养猪基地8个、万头生态养牛基地1个,带动就业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