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发展战略我们都知道,就隆中对那一套,联吴抗曹,虎踞荆益,天下有变,两路出兵。然后呢?顺流而下拆了建业就完事,毕竟占据了荆州就掐住了东吴的脖子。但是这些事儿诸葛亮知道,周瑜和鲁肃他们也知道,所以一开始他们给孙策定下的战略是联合刘表,对抗曹操,然后占据荆益,划江而治,最后自北向南统一。但是问题在于,刘表突然没了,刘琮投降,曹操直接打到了门口,又冒出来个刘备,于是形式乱套。
于是赤壁之战后,东吴的策略发生了分歧,一派觉得应该联合刘备,让刘备发展发展分担一下曹操的压力,然后像之前计划的一样,只不过把刘表换成刘备。另一派则认为应该继续执行之前的战略,趁着曹操兵败,一举拿下南方。周瑜甚至跟孙权说,现在曹操大败无力南下,刘备立足未稳,你把全国的兵给我,我半年就给你拿下益州。孙权不干,因为周瑜西进无非以下几种情况:1.吴军远征受阻,曹操趁机南下江东。2.吴军远征受阻,刘备突然背刺,远征军进退两难。3.吴军高歌猛进,一路拿下益州,甚至干掉了刘备拿下来荆州,然后周瑜的威望达到了顶点,顺便接管江东取代自己。周瑜暴毙了,再也没人能给东吴换个新的战略。于是另一派占了上风,东吴联合刘备,然后准备联合出兵打曹操,然后等着蜀汉顺流而下灭自己。
一切都回到原点,东吴只能硬着头皮执行一统江南的战略。但是这个战略也执行不了,因为刘备早已站稳了,因为刘备比刘表强太多太多,而且最关键的是,东吴的战斗力低到了搞笑的地步。于是东吴最终将战略目标降低到最低:割据江东,强行把形势拖入僵局,让所有人都动弹不得。于是偷袭荆州,蜀汉的上升趋势被硬生生打断,曹操那边内部矛盾全面爆发,天下就真的被强行拖入三足鼎立的局面。
襄樊之战,关羽是打到曹操有亡国的危机了,先是商议徙迁国都,于禁假节钺带仅剩的三万精锐七军救援(襄樊大战距汉中绞肉机仅月余,且魏国境内叛乱不止,关羽的战略时间节点其实选的很好。即使这时候益州无法分兵支持,但曹魏也是元气大伤的状态),之后又让徐晃十二营新兵补上,当时各州地方军也都下了勤王令,张辽也是带着合肥的地方军在增援的路上,最后曹操也是自领一军打算跟关羽战略决战。
如果孙十万不背刺,关羽就是带着荆州军单挑整个魏国且据有沔水进退自如。哪怕情况恶劣吴国背刺,关羽也是有回旋的余地的,奈何国舅糜芳居然给投了。如果不是关羽实在是不相信糜芳能投,偏要回去看一看导致士卒离散,而是带着荆州军主力冲回益州大业尚可图。读史读到襄樊这一段可以说是相当唏嘘,汉中大战的真空期给了关羽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之达到威震华夏的人生巅峰,孙十万糜芳的背刺又让他几乎到了一人抗三国的死局。
孙权背刺关羽的原因很简单,刘备有荆州,然后又拿了益州和汉中,整个长江上游全是刘备的势力,而自己打合肥又打不下来,两边都无法发展,而且还有随时被两边攻打的危险。正好关羽那边围樊城后方空虚,这么好的机会孙权肯定不会放过。至于盟友什么,乱世追求的是利益,盟友又不是一直的。刘备可以背弃刘璋夺益州,刘备也可以背刺刘备拿荆州,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