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短命的西晋:武帝登基时就已注定,司马炎以为万全,结果加速灭亡

2020-12-30新闻26

我国历史上,王朝开国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白手起家,推翻原有的统治阶层,在帝国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新帝国;第二种是借壳上市,利用合法的手续从上一任帝国的手上取得统治权,成为这个帝国的主宰。

而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奠基,司马炎才最终称帝的西晋帝国明显属于后一种。

一、西晋开国的畸形政治局面

两种模式的优劣也十分明显。

一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取得一个相对团结、清明的政治局面,但劣势是反对的人很多,要成功很难。第二种模式恰恰相反,在获得了权力之后,走个形式相对容易,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如果不做出巨大的改革,那么原来帝国的存在的弊端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帝国的吸血虫越来越多而发展越来越难。

显然,西晋的开国属于第二种模式,最要命的是,在第二种模式开国的王朝中,西晋的改革阻力还是最大的。

在这里,子彧要为司马炎澄清一下,司马炎算不得优秀的帝王,但也不是草包庸才。受禅之后,司马炎执政前期,为了帝国的繁荣,在政治制度、民生经济(比如户调式)、军政、法律(比如《泰始律》)方面也做了不少的改革和创新,希望把帝国带上一个强盛的道路。

然而,西晋帝国改革的阻力,应该是历朝开国最大的,而这个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日益强大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发源于西汉中后期,在东汉初年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社会群体了,光武帝时的“度田”没能彻底贯彻,随着东汉帝国的没落,他们有了更加优良的发育土壤。三国枭雄纷纷打压士族,到了曹丕这里,却不得不制定九品官人法来换取他的合法禅位,可见当时世家大族的地位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西晋帝国的皇位由曹魏而来,自然也继承了这些政治遗产。因此一开始,西晋帝国面对的就是极其强大的世家大族们,还有他们能帮助他们合法发展的九品官人法的升迁制度。这种情况温和的政治改革根本不能动摇他们在帝国内部的地位。

其二,两代帝王的正统性不足。如果西晋帝国是依靠军队起家的,倒也可以血腥的方式打压世家大族,然而司马家本来凭借政变上台,势必要争取世家大族的合作;而司马昭、司马炎两代帝王又都有正统上的瑕疵:司马昭的执政地位继承自其兄司马师,且生前曾说要把大位还给司马师后裔;而司马炎却是司马昭嫡子,而当时过继给司马师的兄弟司马攸尚在人间。不仅如此,司马炎、司马昭继承于制度已经向对完善的盘子,司马炎即位多年,都没有与之匹配的名声威望来支撑他做一些激进的改革。

为了增加世家大族的认可,司马氏家族地位的每一次提升,都必然要以给予世家大族一些政治特权为代价。到了司马炎称帝后,世家大族已经隐隐然从皇权之侧挖掉了很大一块蛋糕。

而这两方面的阻力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西晋皇权不振、世家大族权力越来越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当时一些著名的事件中,都显示出了这个趋势,比如王恺与石崇斗富事件、贾充督军西北任命的失败、贾南风太子妃的上位和废黜失败等等。

因此,西晋开国不久就陷入了世家大族权力过大、皇权不振的畸形政治形态。

对于这些问题,司马炎并不是没有看到,也想要解决,比如他对一些寒门官员(比如张华)的任用及宽容,也曾想要改善士族垄断帝国朝堂的现象。

二、司马炎的解决办法

司马炎本来不得不对世家大族采取怀柔的政策,现在为了帝国的平衡,也要采取宽容的政策来对待一些寒门官员,这样司马炎就从一个开国皇帝变成了一个好好先生。司马炎明白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提拔个别寒门官员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司马炎也在积极寻找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那么,司马炎找到的办法是什么呢?

答案是,分封宗王,达到新的政治平衡。

司马炎的分封宗王政策被认为是走了曹魏宗室无力的老路,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有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是因为大多数世家大族选择了与司马氏合作,曹魏才无力反抗的。而现在世家大族的力量更加强大,那么要对抗他们,也必须分封更加强有力的宗藩来拱卫皇室。

虽然这一政策被后世广泛批评,但这是司马炎觉得能想到又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早在泰始元年,司马炎就分封叔祖父(司马孚)、叔父、伯父、兄弟、堂兄弟等27人为宗王。

等到武帝诸子长大后,最迟在太康十年(289年),武帝诸子全部封王。除了即位为帝的惠帝司马衷、早夭并且除国的司马景、司马衹、司马宪、司马该、司马谟、司马恢,加上后来成为晋怀帝的司马炽,在晋武帝司马炎死的时候,武帝一脉大约留下了11个王国。

杨元后生毗陵悼王轨、惠帝、秦献王柬。审美人生城阳怀王景、楚隐王玮、长沙厉王乂。徐才人生城阳殇王宪。匮才人生东海冲王祗。赵才人生始平哀王裕。赵美人生代哀王演。李夫人生淮南忠壮王允、吴孝王晏。庄保林生新都怀王该。陈美人生清河康王遐。诸姬生汝阴哀王谟。程才人生成都王颖。王才人生孝怀帝。杨悼后生渤海殇王恢。余八子不显母氏,并早夭,又无封国及追谥。-《晋书》

虽然历朝皇子们大多封王,但是如此滥觞的王爵也是不多见的。然而,还不止如此,因为武帝还赋予了宗王们诸多特权。

首先,诸王的封邑十分巨大,比如秦王司马柬封邑多达十万户;其次,司马炎将王国分为大国、次国、小国,他们拥有不同数量的护卫军队;最重要的是,司马炎晚年给予了他们专镇地方的权力,比如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这意外着他们可以合法调动当地的驻军。这一点使得诸王的军政权力十分巨大。

为了帝国的传承,在分封及管理王室这件事上,司马炎几乎花了一生的时间。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士族的问题,但也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无脑的政策。

西晋衰落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个广封宗室的问题可以说得过去。宗王们最多算一根引线,而真正的火药,司马炎对后事的安排。

三、三方混战

公元290年,55岁的司马炎已经看到了生命的终点,然而他身后的帝国,却远远不能让他放心。

太子司马衷的执政能力有目共睹,想要凭借他来管理好这个帝国一点也不现实,但司马炎还是坚持以司马衷为帝国的继承人。

因此,为了晋帝国能够平稳的过渡到孙子司马遹的手上,司马炎做了三个方面的政治安排。

其一,为司马衷赢得士族的拥护。既然搬不倒士族,那么只能赢得他们的支持。司马炎坚持为司马衷迎娶了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而不是卫瓘温婉贤淑的女儿卫氏,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贾氏和他背后士族联盟的政治实力。而后废贾风波中,贾氏的力量和立场得到了证实。

其二,母族杨氏的拥护。司马衷之母是司马炎挚爱的皇后杨艳。杨艳死,司马炎又立其族妹杨芷为皇后。司马炎又以杨芷之父杨骏为车骑将军,宠幸无比。杨氏曾是东汉四世三公的大族,在曹操时代遭到削弱。现在重新提拔他们,司马炎相信,他们一定会感恩戴德,忠心辅佐出自杨氏所生的司马衷。

加上前面的司马氏宗王们,司马炎做了三方安排,分别代表了外戚(杨氏)、士族(贾氏)、宗室(司马诸王)。这其中,杨氏和贾氏的权力来自于司马衷,而诸王又是司马衷的兄弟叔伯,司马炎的政治平衡是,外戚、士族、宗王三方只能辅佐司马衷,同时又相互掣肘,不至于一家独大,司马家的政权也就稳固了。

然而,司马炎失算的不只是杨骏,而贾南风是一个更加疯狂的人。

司马炎死后,杨骏迅速作威作福,既想要把政权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又没有威望和能力镇抚群臣。而皇后贾南风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楚王司马玮扳倒了杨骏。

贾南风在朝政上倒还勉强合格,但对于权力的欲望却使她变得疯狂,先杀了太后杨芷,又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司马家的诸王开始感到了巨大的不安。

终于,在贾南风向太子司马遹下手时,赵王司马伦(司马昭幼弟)下手了。然而,司马伦的才能更加不足以掌控朝政,终于,拥有专镇地方的司马诸王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血腥屠杀。中央政府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最后终于连皇帝也换掉了。

杨骏和贾南风一个比一个疯狂,终于迎来了血腥的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洗空了东晋政府的朝堂。

四、彻底崩塌的华夏

如果说八王之乱洗空了朝堂的话,士族的腐败和清流的流行,则挖空了帝国的中层墙角。

早在司马昭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高压和频繁的朝堂变局,许多士大夫开启了远离朝堂、融入江湖的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清流”,简而言之就是,寄情山水,不问朝政。

而同时,到了晋武帝时期,官吏和士大夫奢靡成性,不理世事。在晋武帝朝曾任三公之位的何曾,面对子弟们的浮华之风,曾生气的说他们早晚会败掉家业,然而他自己同样奢侈腐败,尸位素餐。

面对这样的西晋帝国,终于有人看到了机会,这个人就是匈奴刘渊。早在晋武帝时期,西晋允许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等少数民族大量活跃于长城以内,甚至于长安附近的扶风等郡县。这样,华夏在面对五胡的时候,首先没有了地理的阻挡,其次也深刻了解学习了中原文化。于是,进化后的五胡迅速将掏空了的西晋帝国打翻在地,华夏彻底崩塌了。

总的来说,司马炎为了防备士族势力的继续扩大,广封宗王;又为了保护司马衷的地位,一手安排了贾氏和杨氏组合;同时对五胡内迁没有加以防备和融合。前两个方面掏空了西晋的实力,而后一个安排为晋室安排好了掘墓人。

在始作俑者杨骏的怂恿之下,闻到了血腥气的贾氏、司马诸王、五胡先后发难,西晋终于彻底倒下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司马炎#武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