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奠定周朝建立的战役牧野之战:商王朝溃败的真正原因

2020-12-30新闻13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周王朝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800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育了灿烂的中华民族的文明。

武王十一年(前1046)元月,即观兵盟津后的第二年,武王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部族武装向东讨伐纣王。这支讨伐队伍在渡过盟津之后,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盟会誓师,武王历数了纣王的罪状,勉励伐纣的各路诸侯与周师官兵一道像虎、熊一样英勇前进,以达到一举灭商的目的。盟津誓师之后,伐纣大军采取急行军战术,日行几十里,仅用了四天时间便赶到了朝歌郊外的牧野。他们连夜布阵,于第二天早晨与纣师决战于牧野。

牧野之战

对于牧野之战的过程,后世有很多记述。《逸周书·克殷解》记述牧野之战的经过是:周师率350乘戎车布阵在牧野,商纣王也率军队前来抵抗。武王先让太师吕尚即姜子牙和百夫长与商朝军队单车挑战,然后亲率虎贲、戎车等精锐部队冲击商朝的军队,使商军大溃而逃。商纣王在败兵之后逃回都城,登上鹿台自焚而死。《韩非子·初见秦》和《战国策·秦策一》的记载为:牧野之战在一天之内结束,次日,周武王一举攻下了商朝的都城,建立了新的王朝。

对于两军对垒力量的记述,后世史书则多有不实,且互为抵牾。《史记·周本纪》记载周除了自己的3000虎贲,还有四方八国的战车4000乘,而商纣王则发兵70万以抵拒,这与《韩非子》和《战国策》说纣王“将率天下甲兵百万”的说法都属夸张之辞。事实上,商在牧野的军队数量远不到百万,但数量上确实是超过周的军队,《诗经·大明》说,商朝军队的旌旗如林般布满牧野。但是,在人数上占优的商朝军队并没有取得战役的胜利,反而在战场上“前徒倒戈”,成为武王的先锋,所以牧野之战在一日内便结束,以武王大获全胜而告终。

牧野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商朝军队一触而溃的原因,后世史家认为大致有二:一是商纣王的暴虐失去民心,得不到臣民的拥戴,最终导致士卒在战场上倒戈相向;二是商纣王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得不到有效的援助。

牧野之战时的姜子牙

由于长期对四夷的掠夺使得商朝与四方夷戎部落的关系紧张;同时与东夷的连年征战使其军事力量大为削弱。再加上商纣王对逃亡罪人和奴隶的庇护,加剧了他与周边方国的矛盾,并成为周人联合诸侯伐纣的利器。相对而言,周师能够以少胜多,则在于周武王领导集团的“同心同德”,姬、姜两姓贵族的联盟以及西方诸侯的合作,当然还有武王选定的克商时机、战略部署的正确和周师的昂扬斗志。

牧野之战后,周师直接进入京畿,在这里遭到了比较顽强的抵抗。《诗经·武成》篇曾记载,双方在京畿附近展开了惨烈的激战,以致鲜血汇流成河,连战斗用的木棒都漂了起来。商纣王自焚而死后,武王用黄钺斩下他的头颅,悬挂在大白旗上。牧野之战次日,武王在商王的宫殿举行了隆重的革殷授命仪式,正式宣告商朝的灭亡。

武王在膺受大命之后,实行了几件大事。一是安抚殷商遗民: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继续统率商的遗民;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箕子和百姓;表彰商朝的贤人商容和比干,并为比干修葺了坟墓;将商王囤积在鹿台和仓廪的钱物发放给民众。二是将传国的九鼎和宝玉带回周,以象征殷周政权的嬗递。三是在军中举行祀典,告慰先祖,祭祀神灵,然后继续剪灭殷商贵族的残余势力。

牧野之战

武王克商之后,在商都朝歌只停留了七日,便班师回周,然后“燎于宗庙”,祭祀祖先。据《诗经·武成》篇记载,武王从元月发兵至四月班师,只用了短短两月余就完成了灭商大业,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诚如《大盂鼎铭》所说:“武王嗣文王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这个奇迹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周族几代人奋斗不息的结果。

#先秦时代#商纣#牧野之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