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建王朝的统治能否延续长远,和诸多的因素有关,有政治制度的因素,内部社会环境的因素,外部区域环境的因素,那么其中哪一个才是影响封建王朝能否延续长久的关键因素呢?
政治制度并非是左右封建王朝长短的关键因素
一个王朝的建立,通常会承袭前朝的政治制度,但即便如此,两个相邻的封建王朝延续的时间,也存在巨大的差距,隋朝仅仅存在了38年,唐朝基本承袭了隋朝的制度,但却延续了289年。
隋朝时期开创科举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更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的政治制度,但隋朝存在的时间却非常短暂,所以政治制度对封建王朝统治能否长远的影响并不大。
国家内部的社会环境,君王所作出的政治决策,这才是影响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能否长远的主要因素。在隋朝之前,是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而这些割据政权却并不稳定,战乱,政变几乎就没有停止过。
事实上,从东汉灭亡后,到隋朝再次建立大一统王朝,中国已经持续内乱长达三百多年,虽然这种局面给一些乱世枭雄得以称霸一方的机会,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却是最不愿意遇到的时代。隋朝短暂的统治并非君主无能,而是忽略了民生,君王只重功绩
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中国,在他执政期间,为了稳固统治,改变社会动荡的局面,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而这也是所有封建王朝,在没有外部威胁时,能得到长远发展的根本,隋朝选用人才也不在限制门第,而是唯才是举,通过考试取士。
在隋文帝杨坚统治的二十多年里,国家逐渐富强,人口也不断得到增长,按理说隋朝是具备长远发展的条件。但这一切在杨广登基后发生了改变,隋炀帝杨广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君王,但他和隋文帝比起来,在政治上显然是不够成熟的。
隋炀帝铲除了所有的政敌后,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他年轻气盛,颇有雄心,开创了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让底层百姓也有机会在仕途中一展抱负,他开凿京杭大运河,增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在隋炀帝执政期间,隋朝把周边的突厥、契丹、吐谷浑都揍了一般,稳定了隋朝西部,西北部的边境。他营建东都,迁都洛阳,而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在杨广登基后,五年内完成的,这个政绩是相当辉煌的,也可以看出来隋炀帝是一个追求高效,务实的皇帝。
但是隋炀帝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隋文帝执政期间,隋朝虽然积累下了不少家底,但毕竟隋朝是经历几百年动荡后,才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家底尚薄,而不管是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还是远征契丹,突厥,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要从全国各地征发劳役,大量征发劳役会引起百姓们的不满。
隋炀帝杨广
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表面看似繁荣的景象而得到改变,民不聊生才是真实的情况,这是隋炀帝执政期间的最大失误。然而,他并没有停下开创伟业的脚步,隋炀帝在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期间,三次远征高句丽,发兵百万,但隋朝却始终没能征服下这块土地,反而是损兵则将,大量消耗了隋朝的国力,隋朝逐渐走向衰亡。
在民间,隋炀帝执政十年,征发劳役超过千万,这等于隋朝每户人家都要派出一个劳动力,上百万的百姓死在劳役途中,百姓对这样的统治者,忍耐早已到了极限。隋炀帝执政期间,他的生活作风也逐渐变得荒淫起来,朝廷中,奢靡腐败之风盛行,自大业七年起,隋朝各地先后爆发了民变,而隋炀帝的精力却还放在征服高句丽上。
大业十年,隋炀帝意识到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时,迅速停止远征,与高句丽议和,撤军回国,而各支起义军却在接下来几年,相继形成势力,隋军已经疲以应付,杨广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大业十四年被叛军俘获后缢弑。
三征高句丽唐朝统治能长久,在于息干戈,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公元618年,建立了大唐,而唐朝消灭其他势力,统一天下是到了公元624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登基称帝,为唐太宗,在吸取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后,唐太宗开始施行以农为本,文教复兴的政策。
唐太宗从自己开始,要求百官厉行节约,减轻税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在选拔人才的制度上,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广开言路,隋朝有很大因素灭亡于三次远征高句丽,虽然唐朝最后也征服了高句丽,但在建国早期,对周边的国家,主要还是在武力威慑的背景下,友好睦邻,促进了边境稳定。
唐太宗李世民
在唐太宗治理之下,社会逐渐恢复稳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而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对内也延续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受到的压迫也减少了,对外除了吐蕃存在威胁外,基本环境也是稳定的,这也是唐朝能延续289年的原因。结语
对于百姓而言,他们并不在乎统治者的丰功伟绩,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否维持生计,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而言,都希望过上和平稳定的普通生活,不到万不得已,无法生存的境地时,他们都不会揭竿而起,而是否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和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是否长远是有直接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