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云报
第什里风筝小镇风筝广场。本报记者 贾珺 摄
廊坊日报讯今年以来,廊坊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各县(市)政府扎实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落细落实落地,在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和创新驱动两个维度,重点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完成帮扶共建、环境整治、民风建设等任务,全面部署、高位推动、强力投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致富强民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背靠雄安新区,文安县兴隆宫镇在严管严控大背景下,努力探寻富民强镇新路径。
做优做大现代农业。依托4.2万亩高标准农田,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全镇土地流转率达95%,获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成立农业合作社31家、家庭农场53家,其中千亩以上龙头企业2家。兴隆宫“万亩果园”享誉一方,年产各类水果1.5万吨,九成销往京津市场。果蔬产品注册商标7个,“百草洼”无籽小西瓜成为文安特色农产品的靓丽名片。
做精做强特色二产。积极引导推动彩板钢构产业提升,彩钢房升级换代,箱式房应运而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条。全镇现有箱式房生产企业20家、配套企业50家,直接拉动就业1800人,年生产能力可达12万套。瞄准雄安新区大规模实质性建设需求,目前已有3万套箱式房进入新区各大工地,得到建筑行业普遍认可。千里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叫响了“天雅”“一木”“佳强”等箱式房品牌。
以红木闻名,以红木传世。依托传承600余年的传统技艺,大城县做大做强红木家具产业和红木文化旅游产业,为农民带来红火日子。到目前,全县共拥有红木古典家具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产各类红木古典家具产品80万件(套),产值达80亿元。大城已经成为集红木原材料集散、红木家具生产销售和红木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红木文化产业基地。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多年来,廊坊各县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激发产业转型新动能,增添产业发展新活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幅新时代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正缓缓打开。
美丽宜居暖民心
走进大城县南赵扶镇申五台村,新修建的三横两纵公路宽敞整洁。“以前的街道不好走,一下雨闹天,道口全是水,大家骑着车子都出不去。现在新修的道路,出入非常方便。”村民邓建伟说。
据了解,申五台村道路曾一直是困扰群众出行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申五台村将道路硬化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相融合,在县交通局和南赵扶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两座出村桥梁,硬化了4条总长1040米的主要村街道路和1400米的出村柏油路。焕然一新的街道极大改善了该村出行环境,村民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想要建设更加文明和谐、舒适美丽的家乡,农村基础公共配套设施也得跟得上。近年来,文安县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截至目前,文安县各乡镇已改厕1.8万座,改厕普及率为85%,12个乡镇建立起改厕服务站,集中采购吸粪车30辆,厕所使用提示牌3万余个。
街道干净靓丽,房屋整齐划一,生态环境良好,水、电、气、网等基础硬件设施完整……在廊坊大地,整洁的村容村貌几乎成为每个村庄的“标配”。
文化新风润民心
驶出廊坊市区,沿廊泊线南行约20公里,便到了安次区调河头乡第什里村。第什里村是中国宫廷风筝的传承地、生产地,风筝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风筝小镇”。把风筝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打响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第什里村大力发展以传承风筝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通过不断宣传、推介、招商以及举办“风筝节”活动等形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固安县渠沟乡周家务村,依托百年戏曲文化,不断拓展文化内涵,积极打造京剧田园小镇,将京剧文化、民俗旅游、休闲采摘融为一体,全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小镇、戏曲文旅、田园生活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魅力,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们在家门口过足“戏瘾”。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带动廊坊文化产业发展,更使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标志性文化设施以及人文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记者 李博楠 编辑 李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