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陈允平《菩萨蛮》致敬诗经《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2020-12-18新闻15

“银城远枕清江曲。汀洲老尽蒹葭绿。

君上木兰舟。妾愁双凤楼。

角声何处发。月浸溪桥雪。

独自倚阑看。风飘襟袖寒。”宋朝陈允平《菩萨蛮·银城远枕清江曲》

写冬天的诗词较少,冬天往往单调萧瑟。该怎么来形容冬天呢?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万物冬藏。人们因为体感视觉的原因也往往感到沉闷,相思虽浓,但能寄托的较少,无非白雪梅花。

虽然仲冬有佳节冬至,人间的热闹往往群居聚集,远离亲人的人则萧索悲怀。所以点亮视觉的景色也少,点亮视觉的诗句也少。梅花诗词虽多,但是冬至梅花含苞未放,诗咏已成滥觞,但这首陈允平的诗词,却是冬天诗词里的清新别致,因为他写了别人所不到之处。

他写了蒹葭。

“银城远枕清江曲,汀洲老尽蒹葭绿。”

这是写的在城市郊区送别的场景,而且这是在郊区的高楼上,可以看到城池是在江水曲折的地方,视野开阔。

清江水缓缓远去,在曲折的地方,还有蒹葭或者芦苇。

这句诗很有意思,这个蒹葭绿该作如何解读?

第一种解释是,那水边的蒹葭已经老了,那绿色的蒹葭也已经黄了,不复苍翠优美的姿态。

但是蒹葭自秋天开始就已经变黄,此是冬天,老的蒹葭根本看不到绿色,甚至老绿色。

第二种解释,那就是冬天,仲冬,新生的蒹葭芦苇已经长了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仲冬十一月是蒹葭之月,虽然从气候上说是冬天,但是最早感知春天的蒹葭已经出水,虽然稚嫩,但绝对清新。当代的人不以水路作为出行的首选,但在古代,水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在冬天里,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不断衰败又不断初生的新芦苇。

所以这句诗的亮点在于绿。

陈允平是词作大家,他的每个字是推敲了的。他的词适合慢读。如果你第一遍读出的是蒹葭没有了绿色,但是你再读几遍,你会分明发现,这里的绿就是写的新生之绿。

因为他的景色是为人物服务的。

我们知道最著名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落脚是如同蒹葭一样的人物。

那么陈允平也是为了引出一位水边的美女,那水中新生的芦苇更合适少艾的在冬天送别的佳人,她是那么清新,却要面对苍茫的远别。苍茫烟水一抹轻绿,更合适这位美女,而且致敬了诗经蒹葭也拓展了诗经蒹葭,因为诗经里 蒹葭是秋天的芦苇,而他写的是冬天,极致寒冷里的芦苇和美人。

“君上木兰舟。妾愁双凤楼。”

这一句点明了离别,男子爱人已经踏上船远去,而女子独自一个人守着曾经美好的爱之楼。

“角声何处发。月浸溪桥雪。”

这一句很耐读,角声是边城日暮的号角声,那么这句很巧妙点出离别的地方恰恰不安稳,是边城或者孤城,也就是说女子和男子分别的地方,可能兵荒马乱,而男子所要去的地方,通常更是危险。古代诗词当中,以女子在安稳之境担心远人的居多,但这种以流离之境写流离之别的很少。

这恰恰折射了是不稳定的乱世飘摇的心情。而这位女子的状态就像是冬天里出水的芦苇,风霜寒冷。她看见月亮光照在了积雪的溪边桥上,点出了这就是冬天。

“独自倚阑看。风飘襟袖寒。”

新绿的蒹葭在水中,如同女子的青春,少艾的女子在高楼,四面北风,吹动她的衣袖。如此寒夜,她在牵挂远行的情郎,但这种状态更是一种身世之凉。

这是冬天,这是比诗经蒹葭更冷的冬天,这位女子的相思和状态,也就更值得人同情。

但是为什么这首词仍旧有一种让人冰雪之中觉得清丽和坚毅的感觉呢?这就是这首词的词眼”绿“。

蒹葭再怎么柔韧,再怎么风雪霜寒,它仍旧站在最冷的水中,它不逃避,也无处能躲,就以这样的青春,在冰雪里守望一个可能永远也回不来的人。这个女子分明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男子心中的绿色和春天。她愿意为他站成水中最冷的蒹葭。

无论这首词是真的写乱世中坚贞的女子,还是写陈允平自己的故国之思,都是以诗经蒹葭作为神韵,写出了极寒状态下的一种蒹葭与人之美,有美一人,蒹葭雪霜,带着青春,带着坚守,带着牺牲和信念,带着永恒的相思。

回到蒹葭,其实我很佩服陈允平写冬天的芦苇,虽然仲冬被称为蒹葭之月,但是少有人做如此清新的赞美。

我也是无意发现水边的芦苇已经长出最动人清新的绿色,才发现,冬天里原来从来就有着不灭的绿色和美,如同相思不绝,如同春意长在。

你也去水边看看,还有哪些冬天都不枯萎的花草,如同镜子照应着我们的生命和心情?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诗词歌赋#蒹葭#陈允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