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浅析亲子冲突:扭转面对冲突的态度,是实现“共赢”的基础

2020-07-23新闻8

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家庭更是冲突的聚集地。常见的亲子冲突包括但不限于:起床冲突(后续以此为例提供解决方法)、睡觉冲突、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能不能玩游戏、上哪个特长班、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儿、怎么写作业……桃乐茜·汤普森曾说过:“人类头脑中最具毁灭性的元素就是恐惧,恐惧制造了攻击。”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亲子冲突当中的情绪,多为委屈、愤怒和恐惧。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深究,就会意识到一部分的“委屈”和“愤怒”的深层情绪,实际上来自于“恐惧”。

比如:

一个孩子见到爸爸下班回到家,就开心地拿来自己的玩具,跑到爸爸身边想让爸爸陪他一起玩。可是,爸爸这一天工作太累,实在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情,拒绝了孩子。

孩子很委屈,于是各种哭闹。如果哭闹没有什么效果,再加上孩子内心力量足够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也有可能转化为愤怒:“你是一个坏爸爸!我再也不爱你了!”

其实,孩子这种“委屈”(或愤怒)的背后,是担心爸爸不愿意陪他玩,甚至不喜欢他这个人。

但是,如果爸爸说:“孩子,爸爸很喜欢陪你玩。只是爸爸今天太累了,想冲个热水澡,再休息十几分钟。到那时,爸爸就会有精神陪着你好好玩了。你愿意等一等爸爸吗?”

一般的孩子听到这样的答案,都会同意的。心中没有委屈,更没有恐惧,有的都是理解和期待。

所以,如果我们能看到亲子冲突的背后“恐惧”的源头,那么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巧妙化解亲子冲突,迎来更加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一)面对亲子冲突的三个方法

我们不要期盼着家里有一天可以实现“零冲突、零争吵”,这种情况太少见,这需要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非常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说实话,近距离接触的亲朋好友中,零脾气的人,我暂时还没见过。所以,首先我们要放平心态,正面接纳冲突的到来。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处理冲突的方法。

大家在遇到亲子冲突时,一般会有下面三个方法:

(1)我说得对,你无权反驳。

有的父母强权化严重:“我说的话就是对的,别问原因,生气也没用,有意见保留,按我说的做就行了。”

有的父母相对软化些,他们会用各种例子、道理来论证自己说的是对的,反复说服孩子听从他们的指示。

前一种,一定会带来冲突的升级,不是孩子闷在心里等到长大后的某一日某一件事集中爆发,就是当时更加愤怒、拒绝交流甚至离家出走。

后一种看似和缓一些,但依然没有考虑孩子的立场和感受,孩子有可能因为实在不想在听父母的唠叨,而被迫听从,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地无声反抗。

(2)尽一切努力,让冲突赶紧消失

有的人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一看到冲突来临的时候,心情就异常烦躁,唯一想到的就是“冲突快点走开,大家快点笑起来”。

这种心态下,有的家长便会失去原则,同意正在哭闹中的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只希望这些哭闹声赶快停下。

还有的家长则装作看不见听不见,或者干脆消失一走了之,他们认为冲突可以自行消失。反正,他们不想去面对这些冲突。

前一种,孩子会越来越得寸进尺,会用更加长时间的哭闹来达成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要求。总有一天,某一个要求超越了父母承受的范围,父母便会失控。冲突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妥协而消失,它依然存在,而且下一次来的时候更加强烈。

后一种,确实有的问题可以自行消失,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经过处理的冲突,在下一次发生类似事情时,依然还会重现。

所以,我们不要去做掩耳盗铃的事情。唯有直面,才是正解。

(3)秉持初衷,寻求合作

当我们遇到亲子冲突时,我们要知道冲突的原因是什么,你和孩子生气的源头是什么。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早起,可是叫了好几次,孩子就是不起来。于是我们生气,骂孩子,孩子被骂心里难受,不是委屈哭闹,就是生气吼回来。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清楚这个冲突的根源(初衷)是什么,或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是你说得对,孩子一定要听你的?(恐惧点:担心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信/孩子叛逆。)

还是想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恐惧点:担心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影响发展。)

如果你要实现第一个目标,那么你和孩子必定陷入“对战”状态。

如果你要实现的是第二个目标,那么想一想,除了反复叫孩子、骂孩子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不迟到早退?

如果你想不到更好的方法,是否可以请孩子自己想一想?

孩子的大脑中装着丰富多彩的想法,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能帮助我们,也能帮到他自己。

【案例】:叫孩子起床。

拿这个例子来说,我也曾为叫孩子们起床头疼过。后来,我和孩子一起想到的方法好用的有这几种:

(1)与孩子比赛

轻轻地拉开窗帘,叫醒孩子,给他三五分钟的适应时间,然后笑着说:“宝贝,你可要慢点起床,我早饭还没做好呢,你要是早早地穿好衣服,我会吓一跳的。你可千万别去厨房吓唬我,我要认认真真在厨房做饭。”

然后,我就走回厨房,过一会听到孩子下床走路的声音,我故意不往厨房门口看,等他悄悄来到我身边,“哈”地喊了一声,我才佯装害怕的吓一跳,然后说:“哇!你在变魔法吗?怎么这么快!真吓到我了。”

孩子会非常开心,也会很有成就感。孩子越小,这种开心的感受越强烈。

大一些的孩子,即使知道你是故意逗他玩的,依然还会乐此不疲。

(2)和孩子做一些亲子互动

对女儿说:“白雪公主怎么还在睡觉啊?我这个帅气的王子来了,我要看看,我能不能吻醒她。”然后,对着女儿的脸颊亲一口。

女儿有的时候会憋着笑,继续装睡,我就说:“哇,怎么没用呢?难道我的吻失效了?我要再试一次。”然后在额头上再亲一口。基本上用不了三次,女儿就笑着起床了。

(3)用好听的音乐

这个方法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她会给我指定一些歌,告诉我这些歌叫她起床,她会很开心。所以,我就在手机上单独建一个文件夹,早上反复播放这几首歌。

如果效果不好,播了好久都没起床,我会在睡觉前和孩子探讨:“宝贝,今天早上那几首歌好像魔力不大呢。你是想换几首,还是想换其他方法啊?”

与孩子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面对孩子“起床难”的问题,不但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爱,还能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没想(见)过或者不会用第三种方法,那么平时我们势必是在前两种方法之间选择或者徘徊,而前两种方式都不会给我们带来我们希望的结果。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年龄越大,我们吵得越多,亲子关系越糟糕。

直到有一天孩子关闭了心门,我们终于不再吵了,可是我们也终于被孩子排斥在他的世界之外了。

(二)扭转面对冲突的态度

很多父母看育儿文,都希望从文章中得到直接的、切实有效的育儿方法,所以我把方法写在了前面。

但是,面对冲突的态度实际上才是我们更要注意的因素。这个因素是根本,只有态度正确了,我们才能保持情绪平和、理智思考,直到想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如果把这个过程比喻为盖房子,那么“态度”就是地基,“方法”是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地基不对或不稳,不管房子建的多么漂亮都难逃“坍塌”的结果。

所以,扭转我们看待冲突的态度,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内容。拥有55个荣誉博士学位的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说:“只有建立新的模式去淘汰现存模式,改革才能真正地发生。”

(1)首先,要学会接纳“冲突”

就如同有一些父母见不得孩子哭一样,也有一些父母接受不了“冲突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要修炼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

我们需要先自我接纳、自我连结,找到自己不能接纳冲突的深层原因,让自己可以相对平和地接纳冲突的发生,而不是一出现冲突,就想逃离或者马上丢掉原则去满足孩子,只求冲突尽早结束。

这种心态,要改变。

(2)将冲突看成“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吵架、冲突、矛盾,听起来实在不怎么好听,貌似不是什么好事儿。可是,只要我们处理好,每一次冲突都会成为我们建立连结、促进孩子成长的机会。

与孩子一起面对冲突,学习沟通和处理冲突,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我们一生的关系处理,比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同事关系等。《非暴力沟通》中说:“不同的意见和冲突都是家庭成员重新评估和认识他们选择的机会,也是从彼此身上更多学习的机会。”

当我们把每一次“冲突”,都能看作一次了解彼此的机会,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那么我们就不会那么排斥冲突,更不会把冲突中的对方看成自己的“假想敌”。

所以,当父母们一旦建立起这个态度,我们便很容易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战线上。

即使我们当下对这件事有不同的意见,高声争吵了,但是一点儿也不妨碍我们稍后一起进入“解决问题”的交流模式。

(三)案例:回到家是否应该第一时间写作业?

——你认为回到家就应该马上写作业,可是孩子不这样认为,于是冲突产生了。

怎么办?

首先,把这个冲突看成一次你更深入了解孩子的机会,一次思考和成长的机会。

问问孩子,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先做什么,为什么。

告诉孩子,你是怎么想的,让孩子先做作业的原因是什么,你在担心什么。

【注意】

交流的时候,不是为了说服孩子同意你的想法,只是单纯的交流而已。一旦你的“控制欲”彰显明显,孩子的敌对情绪马上就会浮现。所以,先端正你的态度,纯交流和深入了解,没有控制和要求。

接着,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彼此说出想法和感受之后,彼此要互相理解。而迈出这一步的人,应该是我们,而不是孩子。用心去体会孩子,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同样站在我们的角度,理解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注意】

别心急。就像我们教他叫“妈妈”的事情一样,我们教了几百次,孩子才叫出了第一句“妈妈”。理解这件事,也许需要我们给孩子示范几十次,孩子才能学会理解我们。这是正常的。

如果我们理解不了孩子,那么不要奢望孩子理解我们,我们要先修炼自己,莫要弄乱顺序。

最后,与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

当人们被理解之后,心就会变得柔软,之前听不进去的话也都能听到心里去。如果理解这一步做很好,那么最后这一步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如果孩子想先做其他事情,可以做多久?

作业是否需要提前预算单项时间和总时间?怎么预算?

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如何规划作业时间?

如何保证在睡觉时间之前,把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

这些问题,在我的两个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我都和他们交流过。

是交流,不是我下达命令,他们只管听从。而是他们加入其中,因为他们也有很多想法和方法。

如果你觉得孩子提供的方法他们自己很难实现,那么请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想一想:

如何做能避免失败;

或者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能力,适当调整;

又或者让他们先去尝试,等他们碰壁了,再去调整。

这些,都可以,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要害怕最初的方法不好用,孩子小,又很多试错的时间。再说,试错本身,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比如我儿子尝试过:一回到家就写作业、先吃点东西看看电视再写作业、出去玩够了回来吃完晚饭再写作业……尝遍了之后,自己主动对我说:“妈妈,还是先写作业比较好,这样玩得踏实。”

育儿上的很多问题,不是只用一个方法一步到位就能解决了,不要不断尝试不断调整。

【注意】

当方法不好用的时候,或者孩子执行的不到位时,我们依然要与孩子站在一起。

不要批评孩子为什么没有做到,更不要批评孩子的方法没有效果(给孩子练习的机会,没有人第一次就能提出非常有效的方法,练的多了方法自然会越来越有效),而是要适时提醒孩子,陪着孩子一起分析这个方法为什么不好用,以后应该怎么调整。

这一点,异常重要!

因为如果我们做不好这一点,孩子反复尝试这种挫败感之后,就会放弃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反复体验一件糟糕的事情。

孩子放弃这个过程,便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很可惜。

——END——

作者: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讲师。家有两只神兽,挑战不断,成长不息。所写文字皆出自个人学习与实践,或有局限性,请大家建设性参考。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侵立删,感谢。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