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何为枭雄?抛开三国演义,从诗词中认识真正的曹操!

2020-12-18新闻14

前言: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不尽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三国时期,群雄四起,逐鹿中原,曹操作为个中的佼佼者,饱受后人争议,其中最大的还是关于曹操的真面目,到底是受人尊敬的枭雄还是备受鄙夷的小人。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曹操成为了最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抛开三国演义不谈,从诗词之中认识真正的曹操。

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体

不论曹操人品如何,在才华和能力这方面,曹操也是实力很强的存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先后消灭了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平定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势力,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在民生治理方面,曹操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安置流亡人口,攘外而安内,让东汉末年受战乱影响纷乱不堪的中原逐渐稳定了下来,经济也开始复苏。

由此看来,曹操似乎是个济世救民的大英雄,但显然,曹操做的这一切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建安十八年,曹操建立魏公国,自称魏王,终于实现了自己人上人的梦想,身居高位的曹操一边为统一全国努力,一边吟诗作对抒发自己的思想,他的大部分诗词都用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所以曹操的诗词对于当时那个年代的考古意义也很强,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以说是全能型人才。

曹操这么优秀与良好的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自幼出生于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祖上一共侍奉过四代皇帝,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的名门望族,年轻的时候曹操机敏聪慧,谈笑间运筹帷幄,品行放荡不羁,也不像其他人一样钻研学业,反而整日不务正业,这里看看,那里逛逛,当时不少人都认为曹操以后也没有什么大出息,没想到曹操日后居然能有这么高的成就。曹操在少年时期就非常热爱武艺,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研读兵法,这也为曹操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没有科举制的年代,名声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一个人如果被举孝廉,是对这个人最大的信任,曹操在年少时期就被当地人举孝廉,入京都为郎,没多久就升官做到了洛阳北部尉。东汉末年,群雄四起,烽火狼烟,曹操依旧选择捍卫东汉皇室,最终权倾朝野,以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东汉实至名归的真正掌权者,而曹操本人,不仅仅在朝堂和战场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作为权臣,曹操爬到这一步不仅仅靠家里的势力,也与个人的努力和远见有着很大的关系,曹操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格外关注民生问题。仁者录史诗,《古诗源》中说:借古府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曹操也是最早的用诗歌来记录历史事件的诗人之一,这也表明了曹操空前的意识与文学品味,尤其是《薤露行》和《蒿里行》两首诗歌,一个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董卓之乱、汉朝倾覆,一个深刻记录了常年战乱给百姓们带来了多大的苦难,字字动人,发自肺腑。

《蒿里行》整首诗记录了汉末混战的现实,诗中前两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津盟,乃心在咸阳。”这两句诗交代了整体的背景:彼时关东各郡的首领一致推举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汉献帝,在津盟聚首,但是目标却是咸阳。接下来的“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说明了当时这些联盟军军心不齐,虽然推举袁绍为盟主,但是各势力之间互相猜疑,互相观望,各怀鬼胎,导致整体行军进度裹足不前,甚至还未出征就互相残杀起来。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袁绍兄弟靠着阴谋称帝,借着讨伐董卓匡扶汉室的名头,将争霸天下的野心赤裸裸的放在众人眼前,因为这些人的野心,无数士兵死去,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残害。对于这种现象,曹操内心深表痛心,对人民的同情,军士的惋惜,以及对乱臣贼子的愤恨不满,这种出于个人目的的纷争给人民带来了许多的苦难。“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连年的征战让战士们不得不穿着铠甲,所以铠甲下面都长了虱子,无辜百姓惨死,尸横遍野,就连鸡鸣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这一派凄凉景象,简直令人惨不忍睹。

这首《蒿里行》记录了在东汉灵帝中平6年,年幼的刘辩刚刚即位,不少乱臣贼子恃皇帝年幼,起兵谋逆,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进攻京城,但是这支联军中人人各怀鬼胎,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所以军心涣散,难以成军。当时无人敢与董卓率先交锋,于是曹操独自带着三千人迎战董卓部下虎将徐荣,虽然最后曹操失利,但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也很有勇气,体现出了曹操的胆识与立场。这场战役开启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对百姓的生命与经济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一首《观沧海》,成为了千古绝唱,彼时正值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在凯旋回归的路途上路过了河北境内的碣石,心血来潮,登高望远,写下了一系列记录山水自然的诗词,《观沧海》为正文第一篇,这一首诗的考古历史意义极高,被誉为是现在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古代山水诗,还列入了教科书之中,足以证明这首诗的文学鉴赏价值也很高。

《观沧海》是最为典型的借景抒情,曹操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抱负,诗人登上了碣石山顶,眺望远方,居高临下,睥睨众生,大海壮阔的景象尽收眼底,一时间曹操可以说是感慨万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几句描写大海壮阔景象的诗词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寥寥数语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曹操观沧海的时候已经到了深秋,但是在海边依旧有许多丰茂树木,绿意盎然,与碧蓝色的海水交织在一起,让人诗意盎然。在这秋风萧瑟时节,曹操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丽,他最初的本意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志向。

接下来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短短十六个字瞬间整首诗的境界和格局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曹操是心怀天下的大志向之人,发奋进取,立志统一全国,成为一方霸主。这首诗不仅仅描写了大海的波澜壮阔,还巧妙地描写了当时曹操的心境,通过借景抒情真实深刻的反映了曹操的豪迈壮志。抛开《三国演义》看曹操,此人无论是枭雄还是英雄,内心绝对是一个野心勃勃,发愤图强的人。这首诗可以称为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也只有曹操这样胸怀的人能写出这样壮丽雄浑的作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寿命,对于古人来说是一种很强的执念,也许正是因为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普遍比较短,所以对于长生不老有一种很强的追求,曹操胸怀大志,自然也希望自己在成功以后能够多享点福。一首《龟虽寿》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的情怀,整首诗的构思非常新奇,语言简练刚健,融入了许多的人生思考,依旧是短短数句之中就诉说了宏大的抱负与志向,明志抒情完美结合,也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将诗人对于人生的真切体验抒发的淋漓尽致,有着一种极其浓烈的情感力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句话虚实结合,用神龟、腾蛇一类的上古神兽定位了整首诗歌的格调,说明了无论是怎样厉害的存在,也逃脱不了生老命死的规则,即便是自己,也难以避免老去,但是曹操对于老去这件事情并不畏惧,也不认命。接下来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话立马就让曹操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表达了曹操锐意进取、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志气不能穷,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几句话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富含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语气骤然也婉转了了不少,闪耀着理想的智慧之光,显示了曹操的人生态度:人的寿命长短不仅仅由天注定,我们的心态更重要。虽然已经到了老年,但是我们也要敢于突破自我,从这几个观点来看,曹操的眼光远超过同时期的所有人。

结语:

抛开《三国演义》,从诗词之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曹操,曹操留下来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感真挚,雄浑古朴,文学鉴赏价值极高,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了曹操的人格魅力,由此看来,曹操此人既是枭雄,又是英雄,只是身处那样的乱世之中,不狠一点,又如何站稳脚跟!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操#诗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