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瞻基驾崩后,大明最高权力出现短暂真空,朱祁镇差点失去皇位

2020-12-18新闻29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笼罩在一片新春的喜庆中,然而紫禁城内却是一片愁云惨淡。

因为这一天,皇帝朱瞻基驾崩了。

“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明史》

明宣宗朱瞻基

国不可一日无君。

皇帝殡天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对于大明帝国的臣僚来说,此时并不是悲伤痛哭的时候,当务之急就是扶持新君继承大统,以安天下。

按照大行皇帝朱瞻基的遗诏,新君人选毋庸置疑,只能是皇太子朱祁镇。但因为新君年幼,须由皇太后摄政,以保证大明朝政能够平稳过渡。

“命长子皇太子祁镇嗣位……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明宣宗实录.卷之一百十五》

这位皇太后姓张,是大明初期一位颇有政治手腕的女人。

明朝皇后

永乐年间,太子朱高炽不受宠,得亏张氏在朱棣和徐皇后跟前细心伺候,为朱高炽争取了朱棣些许的好感。

洪熙年间,她被册封为皇后,虽然不干政,但对政务非常熟悉。

宣德时,除了最初的权力过渡,张太后询问并裁决过朝政,此后不再对朝政有过只言片语。她虽然长居深宫,但对大明朝臣的良莠、民间百姓的疾苦却能够时时留心。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又明年谒长、献二陵……及还,过农家,召老妇问生业,赐钞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取以赐帝,曰:[此田家味也]。从臣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请见行殿。太后慰劳之,且曰:[尔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明史》

有这样一位犹如定海神针的母亲坐镇紫禁城总摄国政,即使新君朱祁镇因为年幼,少不更事,皇权交接也不会出现波澜。

朱瞻基临终前留下的遗诏是明智之举,也符合情理。

明朝皇帝出行

然而朱瞻基没有意料到的是,在他殡天的正月初三当日,一直到朱祁镇继位的正月初十间,短短七天内,他的遗诏竟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的儿子差点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因为古代有主少国疑的传统,加上大明立国以来的历代帝王都是成年登基,即使不被明朝官方承认的建文帝,继位时也已经二十一岁了。

所以年仅八岁(虚岁)的朱祁镇转眼就要成为紫禁城的新主人,统御大明帝国的亿兆百姓,这无疑让人对他打上了无数的问号。

这位生于深宫,长于妇人,孺子之手的小皇帝,究竟会将大明王朝带向何方?一旦有如当年太宗、废汉庶人等强势藩王起兵时,小皇帝该如何自处?

毕竟宣德十年,离靖难之役结束只有三十三年,而离废汉庶人朱高煦谋反才过去九年,前世之事并不遥远,时人有这种担心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正因如此,朝野上下竟然莫名兴起了一股涌动的暗流,即皇太后意欲违背大行皇帝遗诏,改立襄王为帝。

宣宗行乐图

“宣庙宾天时,老娘娘以为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尝欲召襄王……”① ,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②

作为太子朱祁镇的奶奶,眼看就要升格为太皇太后的张氏,竟然要立一位藩王为新君,这确实让人不可置信。

那么,这场针对大明最高权力交接的流言,有没有政治理论基础呢?汪郎告诉你,有!

这位襄王名叫朱瞻墡,生于永乐四年,是洪熙帝朱高炽的嫡次子,朱瞻基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太子朱祁镇的亲叔叔。

也就是说,朱瞻墡的生母不是别人,也是张太后。

宣德十年的朱瞻墡,年仅三十岁(虚岁),正值年富力强,他自幼天资聪慧,熟读《诗》、《书》、《春秋》等,素有贤王之名。

而且朱瞻墡并不是政治小白,相反,他经历过朝政的熏陶,虽然时间不长。

按照大明藩王制度,藩王成年后必须就藩,但永乐二十二年(这一年朱棣驾崩),十八岁的朱瞻墡受封襄王后,并没有去封地,而是留在了京城。

明朝藩王游乐图

洪熙元年,朱高炽驾崩,当时朱瞻基正从南京赶往北京的途中,监国摄政的是朱瞻墡。

宣德元年,朱高煦谋反,朱瞻基率军亲征,监国摄政的还是朱瞻墡。

宣德四年,朱瞻墡才就藩长沙,这已经严重违背明朝礼法了,很难说这背后没有张太后的影子。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朱瞻基驾崩后,朱瞻墡就是大行皇帝同辈人中年龄最适合,品性最好,血统最纯正的王爷,非常符合儒家提倡的仁君形象。

这样一位形象好、名声好,既有执政能力,又有皇室直系血统(拥有皇帝血统不算,还要拥有皇后血统)的藩王,在“主少国疑不可取,国有长君社稷福”的皇位继承思想下,才是大明新君的最佳人选。

说到这里,很多人表示怀疑,张太后有必要更改朱瞻基的遗诏吗?这到底是不是谣言呢?

皇帝出行图

汪郎告诉你,张太后想违背朱瞻基的遗诏,改立朱瞻墡为皇帝,有很大的可信度!

当然,中国古代文人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改大行皇帝的遗诏,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正史上如《明实录》根本就不记载,而清朝人编写的《明史》采取了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不可能光明正大的写出来。

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名人行状、笔记、墓志铭等可信度较高的史料进行印证,而最直接的就是成国公朱勇的墓志铭。

“十年正月,今上皇帝嗣位之初,王宿卫禁闼,防范严密,介胄不除。”---《成国公赠平阴王謚武愍朱公勇神道碑》

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朝的一代名相李贤,自然是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十的那段历史见证者。

故而,他能用短短二十五个字,就把朱祁镇登基前,大明最高权力出现短暂真空的时间内,因为张太后要改立襄王为君的流言传出后,在京师造成的紧张气氛给描述了出来。由此可见,张太后确实存在着“废孙立子”的想法。

明朝武将朝服

如果张太后没有改弦易张的意思,朱勇何必如临大敌,日夜守卫宫廷,甲胄不离身,时刻保持着随时攻击的准备?

如果是按照正常程序,太子朱祁镇登基为帝,作为带兵的将军,只要做好日常的京师巡逻,保证京城不出乱子即可,何必搞得人心惶惶呢?

所以汪郎认为,改立襄王的风声应该是张太后授意底下的太监、宫女们释放出来的,目的就是想试探文武大臣们的反应。

又或者是朱瞻墡贪图皇位、权力,故而自己释放出来的风声,以此试探母亲张太后的态度,以及朝中文臣武将们对他的支持率有多高。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张太后生出了改立朱瞻墡为君的想法,就认为她存在私心,毕竟朱祁镇不是外人,而是她的亲孙子。

我们更应该相信,张太后之所以打算改立年长的襄王朱瞻墡,是因为她的眼光长远,对大明王朝的未来发展有着自己清晰的战略意识。

明朝军队

事实也如此。

宣德十年的大明帝国,正沐浴在“仁宣之治”的盛世之中,因为“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这个古老的帝国确实也需要一位能力出众,又具有雄心的成年皇帝,在盛世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只是在大行皇帝有太子的情况下,还要走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度,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符合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

故而,张太后的超前想法遭到了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文臣们强烈反对。

张太后到底还是女人,皇家的威严并没有压倒三杨。

在这场是遵照朱瞻基遗诏由太子朱祁镇继位,还是改立襄王朱瞻墡为帝的权力斗争中,文臣们取得了胜利,“以三杨学士议不谐而止”③

明朝文官

张太后倒也是一位女中豪杰,她既然放弃了改立朱瞻墡的想法,立马亲自出面辟谣,同时拒绝了朝臣垂帘听政的奏请。

“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明史》

宣德十年正月初十,大明最高权力在经历了七天的短暂真空后,也经历了七天的流言蜚语,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皇帝。

这一天,朱祁镇正式登基,并以第二年改元“正统”,以示自己天命所归,自己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法统继承人。

“(壬午)上即皇帝位,颁诏大赦天下……奉遗命于宣德十年正月初十日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统元年。”---《明英宗实录.卷之一》

大明进入了新的一页!

注:

①③《菽园杂记.卷八》

②《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朱祁镇

#明朝#朱祁镇#大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