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三国演义》原著还是电视剧,都说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在临沮小路上被潘璋部将马忠生擒活捉,甚至还被押送到孙权面前。很多人因此质疑关羽对刘备的忠诚,甚至说他有点贪生怕死,因为如果关羽视死如归,他就至少有三次机会慷慨就义:临沮被围时横刀自刎、押解路上不食而亡、怒骂孙权以头触柱。
有机会自我了断,但却被孙权喝令推出斩首,这不符合关羽骄傲的性格,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卷三十六》做注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
“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
既然是羽至即斩,又怎么会出现“关羽被生擒”的说法呢?这可能是因为有人误读了一个字,致使关羽被污名两千年——他是战殁而非被俘,以武圣人关羽的傲气和武功,是不可能被生擒活捉的,在徐州下邳被曹操俘获,已经是奇耻大辱,关羽绝不会再次被擒。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关羽是被潘璋部将马忠生擒,主要是因为《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权征关羽,璋(潘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这里面的“禽”,在古文中跟“擒”通假:“禽者,擒也。言鸟力小,可擒捉而取之。通作禽。”
虽然“禽”跟“擒”通假,但是却不等于生擒,这一点我们看后汉三国五篇本纪列传史料就能找到证明,首先就是上文的
“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按照这样的记载,很多人的理解都是马忠不但生擒了关羽,还生擒了关羽之子关平、关羽麾下都督赵累,一次性生擒这么多人,可见关羽等人是自己放下武器的——而这是绝不可能的:即使他们不能血战到底,力竭的时候“互相成全”还是可能的。
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一个马忠居然能生擒万人敌关羽和后生猛将关平,他们就一点也不挣扎吗?如果是束手就擒,被擒后又不肯投降,关家父子费此周章,为何不饮刀成一快?
潘璋列传中一句语焉不详的“禽”字,让很多人都以为关羽是被生擒了,而《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则给出了不同的说法:“(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
按照曹操本纪的说法,是孙权派人击杀了关羽,并没有提到生擒活捉。
同样是出自陈寿所著《三国志》,一篇本纪说击斩,一篇列传说“禽”,这看似矛盾的记载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再看三篇列传就明白了:原来“禽”并不仅仅是指生擒活捉,击败、击斩都可以算作“禽”。
在《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中,荀彧提出“四胜论”之后,还对袁绍的文臣武将进行了一番点评,其中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彧的意思当然不是要生擒活捉颜良文丑,这一点接下来的文字可以证明:
“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这样看来,临阵授首,也是一种“禽”的方式,不管死的活的,只要拿下就算“禽”。比如颜良文丑被杀,《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中就有“禽”之记录:
“曹操遂救刘延,击颜良斩之。绍使刘备、文丑挑战,曹操又击破之,斩文丑。再战而禽二将,绍军中大震。”
打了两仗,斩杀颜良文丑,叫做“再战而禽二将”,吓得袁绍军中人心惶惶——所有的人都知道颜良是被关羽刺杀、文丑也没有被活捉,但是正史中说他们被“禽”,就说明“禽”字不仅仅代表生擒活捉。
有人说曹操“禽”的袁绍二将是主动投降的张郃高览,但是我们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袁绍被“禽二将而军中大震”是官渡之战前的白马之战,接下来是
“操还屯官渡,绍进保阳武。”
张郃高览是在官渡之战中,被火烧乌巢之后,才主动投降曹操的。
颜良文丑明明是被斩杀,史书却说他们是被“禽”,以此类推,马忠“禽”关羽,就完全有可能是击杀——如果关羽是被擒,是一定要送到孙权面前的,但是有诸多史料证明,关羽并没有被马忠献俘,这是不合规矩的。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却似乎是弄巧成拙,所谓的“关羽被俘怒斥孙权”,还真显不出关羽的忠义——如果忠义,早就自我了断,而不会乖乖地到东吴受辱。
《三国志·卷三十六》说的很明白:“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是《蜀记》与《吴书》编造出了关羽被生擒、孙权打算招降的故事,已经被裴松之先生否定,而读者诸君根据当时的情况,也能推断出关羽是战殁而非被俘:孙权拿下了荆州,实际是心中忐忑,生怕妹夫刘备报复,如果掌握着活关羽这么大的一个筹码,怎么会不拿来跟刘备讨价还价?
读者诸君都知道,孙权是个唯利是图的家伙,如果他真的抓到了关羽,那是万万不会浪费杀掉的,至于孙权“权欲活羽以敌刘、曹”,裴松之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但凡不是缺心眼,都不会相信孙权会有这样的打算!
当然,说关羽是战殁而非被擒,只是笔者一家之言,但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关羽的性格来分析,他被生擒活捉的可能性极小,孙权一时泄愤杀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文章最后还是要请教读者诸君:在您看来,关羽是战场牺牲还是被生擒活捉?如果孙权毫不知情,潘璋马忠有权力斩杀被俘的关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