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岩通讯员徐宏星文图
作为享誉全球的中国文化名片,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迎来了传承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6日夜开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将再次审议中国提交的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请。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第一个阶段会议在北京时间16日深夜结束,此次太极拳申遗审议预计推迟到北京时间17日晚上举行。
作为我省第一个牵头申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我国第41个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此次申遗在河南、在焦作温县受到广泛关注。
为迎接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纵是因时差原因正值夜晚,来自全国各个流派的拳师们于北京时间16日夜汇聚在太极故里温县陈家沟翘首以盼,欢欣鼓舞,乃至热泪盈眶。
系列活动为申遗添彩
这一刻,虽然天气寒冷,室外温度低至零下3摄氏度,但陈家沟各个景点灯火通明,一片火热景象,拉开了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系列活动的帷幕。
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太极拳7大社区所在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谋划组织的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当日的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古朴厚重中更添气势恢宏。太极拳书画文创作品展览上,一幅幅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书画作品,引得群众驻足观看。书法作品有行、楷、隶、草、篆等字体,内容平仄押韵,对仗工整,遒劲有力,精秀隽永;绘画作品既有长卷巨幅,也有精致小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一场艺术的盛宴,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太极拳所承载的人文、历史、发展和成就,为太极拳申遗成功更加添彩。
晚上,流光溢彩的陈家沟尤为炫目。全球太极人聚焦陈家沟欢庆活动在这里举行。在大树参天、绿意葱葱的东沟创拳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陈小旺、优秀传承人陈斌为大家讲述了陈家沟和太极拳的故事,并进行了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表演;在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杨露禅学拳处,网络大V带着大家探寻了杨露禅学拳的太极传奇,体验了太极拳演练。在太极拳祖祠、子夏公园等处,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文艺节目表演聚焦了人们的眼球。
系列活动将持续到25日,包括太极拳七彩花车巡演活动,太极拳传承发展新闻发布会,陈氏太极拳展演暨开幕式,和氏太极拳展演,杨氏太极拳展演,武氏、吴氏太极拳展演,太极拳保护传承发展座谈会,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开幕式,李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展演,太极拳“六进”活动开幕式,太极拳“六进”活动颁奖仪式等。届时,融“四海同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三个篇章、结合声光电等现代舞美打造的太极拳的视听盛宴将在陈家沟上演。
习练人数4亿成为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健身形式
据悉,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由陈王廷创编以来世代传承,已有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得到不断丰富,历经300多年不断发展,传遍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人数达到4亿,成为一项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健身形式。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将太极拳作为中国唯一项目列入2019年申报工作中,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的太极拳申遗相关材料进行完善修改,按时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在太极拳的挖掘保护、文化传播、对外交流、文旅融合、传承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卓有成效:扎实开展调查及建档工作,对太极拳相关历史文献和珍贵史料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极拳数据库;多渠道推动传承教学,目前太极拳已成为焦作市中招考试必考科目,并纳入温县中小学教育必修课程;注重整体保护,认定温县太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展整体性保护工作;多渠道宣传推广,“一赛一节”“一带一路太极行”等推广活动叫响了“太极功夫”;加强协同合作,与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共同行动,保护该遗产项目。
作为太极拳的“娘家”,早在2007年,温县就分别被中国民协和中国武协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近年来,围绕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这一战略目标,温县在太极拳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产业发展、人才振兴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探索:以传承保护为灵魂,通过举办太极拳研讨论坛、开展太极拳文艺创作、加强太极拳展馆建设、强化太极拳项目支撑,深挖了太极拳内涵;以推广普及为抓手,通过聚焦赛事、加大推广力度,聚焦名师、发扬传统文化,聚焦六进、夯实群众基础,扩大了太极拳影响;以文化产业为支撑,通过大力实施“太极拳+”战略,积极发展“太极拳+文化”,积极发展“太极拳+旅游”,积极发展“太极拳+康养”,以“武太极”引爆“文太极”,筑牢了太极拳基础;以人才振兴为保障,通过构建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太极拳武术培训产业体系,实施“大师回归”工程,制定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培养制度和计划,为太极拳的发展壮大储备了人才力量,推动了太极拳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