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秦国制度好,为何百姓还会往外跑?脱离目标谈制度都是耍流氓!

2020-12-17新闻20

在最近热播的大型励志电视连续剧《大秦赋》中,出现了六国百姓不堪暴政纷纷投奔富强大秦的桥段。

作为一部励志剧,安排这样的桥段当然无可厚非,这可以更加凸显励志主角秦国的光辉形象,然而如果把它视作一种历史真实,则不免贻笑大方。

的确,战国时候的秦国地域广大,大致占有今天陕西、甘肃、四川、重庆、青海、宁夏等省的全部或者大部,其中多数地区开发程度较低,相对于地狭而民众的六国,地广而民寡的秦国是比较适合引入六国移民的。然而,史料中几乎找不到六国百姓主动投奔秦国的记载,六国百姓不愿成为秦人的记载倒是有不少。

比如《商君书·徕民》一篇就曾提到:六国之民即使在家乡没有足够的土地,他们也不愿迁往土地资源充裕的秦国。有人要说《商君书》说的是改革之前的秦国,其实不然,这本书虽然名为《商君书》,但是并非商鞅所写,只是托名而已,就好像《黄帝内经》也不是黄帝所著。

再比如长平大战之前,本可以直接并入秦国的韩国上党郡百姓却把上党强行献给了赵国,他们宁可遭受战祸也不愿做秦人,可见不做秦人的决心之大。

不但六国百姓不愿去秦国,秦国的百姓甚至还有逃离秦国的。

在岳麓书院收藏的秦简中,记载了这么一种现象:

秦国攻取楚国的部分土地后,这些土地上的楚人也就成了秦人,然而这些终于沐浴在秦国德政下的新秦人却很不知足,他们不断地向楚国逃亡,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不但这些新秦人逃亡,一些老秦人也在他们的鼓动下一起逃到了楚国。

是这些楚人心念旧国吗?是那些老秦人不爱国了吗?当然不是,两千年前古人的国家观念可没有今天这么普及。他们逃离秦国,原因只有一个:秦国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同样是《商君书》,提到六国之民不愿来秦国的原因,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总结:

“秦士戚而民苦也。”

秦国民苦才是六国之民不愿来秦国的根本原因。

从司马迁的《史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关于上党民众不愿归附秦国的原因,在白起王翦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

“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

由于秦国民苦,不光是上党的百姓,当时天下的老百姓都不愿意做秦人。

《战国策》的记载则更为激烈,齐国名士鲁仲连游历赵国,恰逢邯郸围城战,面对赵国亲秦派的投降提议,作为外国人的鲁仲连说道:

“彼秦,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与其做秦国的百姓,鲁仲连宁愿选择跳海。

有人可能要说了,秦国不是制度好吗,为何还会民苦呢?

诚然,秦国当时的制度远较六国优越,但秦国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耕战上。所谓耕,即是对内大力进行农业生产,所谓战,即是对外大肆进行兼并战争。

在战国那个时代,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利用科技来实现国家实力的跃升,秦国的制度本质上就是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和压榨,以使尽可能多的民力为国家所用,换言之,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它对民力的组织和动员水平比六国要高得多,自然地,秦国的民众也要比六国承担的税负、劳役和兵役。

在六国还能磨磨洋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秦国不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官府帮你安排得满满的,一天都不能停歇。

在六国还能依附于贵族,少交些赋税,多留点粮食;在秦国不行,除了维持生存的口粮,其他的都是秦王的,统统都要运往前线充当军粮。

在六国还能偶尔当当法外之民,逃逃兵役,反正官府也搞不清楚;在秦国不行,人口普查贼勤快,还有保甲连坐制度,十户一甲,十甲一保,您要是敢逃兵役,别说官府,乡里乡亲都会先打断你的腿。

这样的制度,国家实力是强了,老百姓可苦了。要是穿越回去,您是想去六国逍遥自在呢,还是愿意全年无休,做秦国征服六国战车上的一颗螺丝钉呢?

说到底,脱离目标谈制度好坏都是耍流氓,秦国制度的目标,显然不是百姓的幸福喜乐,如果连这点都看不清,作为普通老百姓还一味地为秦国制度叫好,那就有些过于,过于“高尚”了。

欢迎关注,与龙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秦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