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血脂高会引起哪些具体危害,高血脂人群应如何控制饮食

2020-12-16新闻17

图片来自网络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高血脂会引起哪些危害

高血脂最主要的,也是最要命的就是长期的高血脂会引起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严重并发症,高脂血症会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其根本原因是脂质沉积在了血管壁里,参与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部血管彩超经常提示的“斑块形成”就是这货)。增加了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塞、肾脏衰竭、顽固性高血压、下肢动脉硬化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动脉血管硬化会造成很多问题,首先会影响血压水平,最常见的就是导致高压和低压的压差变大,会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也是一些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较严重的动脉硬化,是导致心梗、脑梗、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硬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我们的血管就在逐步变硬,就像是橡胶制品,生产出来的那一刻它就在不停的老化,但是如何才能保养好我们的血管让它们老化的慢一点呢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的动脉血管分为三层最里面的一层叫做内皮层,内皮细胞像孩子玩的拼图一样严丝合缝的拼接在一起,使得血管的内壁变得光滑,不容易形成“血栓”,中层又称为“弹力层”是血管强韧、有弹性的原因所在,外层,您就理解为保护层吧,血管硬化的过程就是内皮层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损伤导致局部结构的不完整,此时血液里的胆固醇等脂质成分便开始沉积在这个地方,并且“渗透”到血管的内膜和中膜之间,同时又会招惹一些喜欢吃油脂的细胞聚集过来,这些油脂成分和吃撑了的细胞就一起占据了这片地方并且会慢慢壮大,并且为了不被血流冲走,它们还会在靠近血流的那一面形成一层纤维膜,最终也就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也就是很多人体检中查到的“斑块”,本来结构清晰弹性十足的动脉血管由于出现了这种长在血管壁里的“黏糊糊”、“硬邦邦”的小疙瘩,所以会硬,弹性会下降,疙瘩越长越大,往血管壁内生长占据空间将会造成血管狭窄,所以控制好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是预防动脉硬化,进而预防心梗脑梗的重要环节。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甘油三酯过高,急性胰腺炎风险明显增高,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知道急性胰腺炎,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胰腺里有各种消化酶,平时是直接排进肠道消化我们食物,如果一旦出了问题,直接漏出来就会消化我们的内脏,后果可想而知,所以,高甘油三脂朋友,特别是甘油三酯高于5.6mmol/L朋友,应注意不要饮酒,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引发悲剧。

另外高血脂还会黄素瘤、部分皮肤色斑问题等问题,以上就是高血脂的危害,所以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积极控制血脂水平是每个高脂血症病人应该去做的。高血脂人群应如何控制饮食

然而,调控血脂,不一定必须吃药,有一部分人仅仅通过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的方式,就能将血脂稳定在合适的水平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鸡鸭鱼肉经常出现在一般家庭的餐桌上,而长期的高脂肪摄入是很多人患上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调控血脂的关键一步就是进行膳食结构的调整,进食含脂类物质尤其是甘油三酯、胆固醇比例较少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被称之为“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提倡“素多荤少,多果蔬、少肉”的原则,注意多摄取五谷杂粮、薯类和各类新鲜蔬菜水果。也就是说低脂饮食虽然提倡清淡,但也不是只能吃素,否则饮食结构也不合理,我之前的科普曾讲过,我们的胆固醇不仅仅是吃进来的,我们的肝脏也可以自己合成,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加之一些代谢障碍,反而可引起内生性胆固醇增高,这也就是很多老年人,明明非常注意油脂的摄入,几乎不吃什么荤菜,但一查血脂仍然超标的重要原因另外,低脂不代表“禁荤”,相反,不是所有的素食都低脂,例如油条、薯条、徐州特产“蜜三刀”等等,所以无论是荤油还是素油都是油脂,还有就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特别是糖和脂肪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饮食要均衡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有观点认为,对于健康的保持,摄入油脂的种类似乎比油脂的总量控制更有意义,反式脂肪会提高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而n-3多不饱和脂肪则具有保护作用,所以,应尽可能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反式脂肪的主要来源包括人造黄油和部分氢化植物油中,这些脂肪也存在于许多加工食品和快餐中,相反,如果能保持长期食用鱼油和n-3脂肪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有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周食用1-2次富含油脂的鱼类,三文鱼最近不敢吃,但带鱼就是很好的选择,且价格亲民,另外烹饪用油中芥花籽油、橄榄油和大豆油相对更有益健康,但也要注意总量控制,至于摄入油脂的量多少算健康,目前没有非常权威的数据,即便有,油脂广泛存在于我们的食物中,您也很难把握,所以还是那句话,健康的身体在于生活细节的坚持,不仅仅是合理的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防控慢病同样重要,大道极简,这也是健康的秘诀所在。

#心脑血管#高血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