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郫都:高品质公园城市正突围破局

2020-12-16新闻8

全省首个万亿级产业功能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成都现代工业港,全国唯一以地方菜系命名的产业园成都川菜产业园,西部最大影视制作基地成都影视城,“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天府艺博园、清水河时尚文化产业功能区……

郫都区,一个高品质公园城市正突围破局。

自201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郫县设立郫都区以来,郫都区围绕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中心城区目标,坚持产业功能区理念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抢抓机遇推动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公园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民生保障服务实现新改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了大幅跃升。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

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城市社区。在“人城产”新逻辑下,郫都区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深化思维方式变革与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产业功能区复合率和城市宜业宜居度,促进职住平衡、“人城产”融合。

一段时间以来,郫都区立足区域科教资源富集、双创实践经验丰富、生态本底良好、产业基础雄厚等比较优势,明确了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彰显公园城市特色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主攻方向,提出了构建创新体系、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扩大城市生态容量等14项重点任务。

围绕城乡生活消费环境提升,郫都区统筹推进智慧科技城等4大片区综合开发,加快实施梓潼宫站、蜀新大道站等TOD项目,更新打造南兴巷等一批特色示范街区,提档改造中信大道、望丛中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整治提升200多个老旧院落、背街小巷、棚户区,切实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2万户,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铺修农村水泥路300余公里,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泥巴小院等功能复合乡村消费新场景100余个,打造石犀里等夜间新消费场景20个,投资149.65亿元建成爱琴海购物公园等16个近80万平方米高品质商业综合体,引进品牌首店9家、知名品牌114个。

着力城乡公服配套环境改善,郫都区三年累计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81个,建成体育馆、规划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功能性设施;政府投资13.4亿元、社会投资16.6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1个,新增学位2.1万余个;整合资金13.6亿元新建扩建医院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新增床位2043张,新增三甲医院3家;

与兴蓉集团合作成立西汇水环境公司,投入资金2.6亿元实施全域大管网供水村通户通工程,关闭小水厂14个,新建通水管网2573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大管网供水村通率100%;大力推进社区养老院及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区,“残健共融”模式获评全国民生示范工程奖。

生态优先、职住平衡,以人为本、人城和谐。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郫都区转变的不仅是字面顺序,而是营城思路、发展方式、建管模式。目前,全区共注册市场主体10.42万户,注册资本达1402.72亿元,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42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44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47位。

从“粗放开发”到“中优西控”

撤县设区后,郫都区全面纳入成都市“11+2”中心城区管理,是落实“中优”“西控”的重要区域。四年来,郫都区积极构建落实“中优”“西控”战略的政策框架体系和工作推进体系,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价值转化等10个《决定》,研究制定绿色发展二十条等35个《实施意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统筹推进补短板、强功能、优生态、提品质,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聚焦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坚持以产业功能区组织经济工作。郫都区在加快推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现代工业港、成都川菜产业园、成都影视城、乡村振兴博览园等产业功能区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引领和产业赋能作用,在10个街道(镇)分别成立产业功能区,全面构建全域产业功能区体系,加快街道(镇)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步伐,重塑区域经济地理。

四年来,郫都区GDP从525亿元增长到631.9亿元,产业结构从4.5:58.2:37.3优化到4.5:33.8:6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1.9亿元增加到50亿元,其中税收占比从66.8%提高到73.2%,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刚性推行控红线减开发强度、控总量减污染排放、控源头减落后产能、控质量减低效用地、控形态减违旧建设,筑牢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人、地、房、钱、技“五大要素”配置问题,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聚焦绿色、科技、高端发展方向,招引实施产业链节点型、骨干支撑型、赋能引领型、价值转化型、基础设施型“五类重大项目”,发挥项目引领辐射带动的乘数效应,加快产业融合城乡融合。

自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郫都区依法关停“散乱污”企业2600余家,外迁石材加工企业439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4天增加到276天;整治河渠69条排口3471个,消除黑臭水体15个,全区污水处理厂达到17个,日处理能力达到33.5万吨;建成城市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142个、生态绿道354公里、沿河湿地115公里,保护修复林盘61个,城市绿地率提升到39.66%;调减城区、镇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19.4%、35%,区域平均开发容积率从4.0降到2.4。

在坚守“中优西控”定力之下,郫都区经济综合实力、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城市融合发展、公园城市建设、民生保障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是“十二五”期末的1.5倍、年均增长8%,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科技影视文创等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47位,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全国碧水蓝天典范城市,2019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3%、8.8%。从“粗放开发”到“中优西控”,郫都区迈出坚实步伐。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

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时代赋予郫都区的新使命。依托规划策划、市场主体培育、项目招引促建、考核评估、组织保障等举措,郫都区聚力构建“1558”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打造1个城市主城区、5条融合示范走廊、5个产业功能区、8个特色小镇,建设城乡融合先行区、改革创新展示区、公园城市示范区,基本实现了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促进了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站在新一轮城乡融合发展风口上,郫都区以“转”求变、以“融”破局,围绕“1558”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主动转变思维、转型成业、转化价值,全面推进产业、就业、居住、价值、数字、要素、收入“七个融合”,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同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郫都区打破行政区划边界和管理体制壁垒,以产业功能理念规划建设“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天府艺博园、清水河时尚文化产业功能区3个区级产业功能区,进一步重塑区域经济地理。

以产业融合促进园区功能区建设,以价值融合促进多元生态消费场景营造,以要素融合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以数字融合促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就业融合促进人力资源协同示范基地建设,以居住融合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配置,以收入融合促进多元增收渠道拓宽。

在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具体实践中,郫都区成功探索了大量经验模式——创新“共享田园”模式破解乡村要素缺失难题,创新“三园互动”模式破解区域空间割裂难题,创新“3C”模式破解集体经济空壳难题,创新“三化协同”模式破解产业融合不力难题,创新“打平伙九大碗”模式破解治理无序难题,创新“平台共建”模式破解科技转化不畅难题。

城乡之间资源均衡配套与产业协同发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郫都区在破解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上大胆试大胆闯,持续深化农村集建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征收等土地三项改革试点,探索扩容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房财产权、花卉苗木资产等抵押融资,推广共享田园、共享农庄等模式,努力在破解“人地钱房技”等难题上求突破、出成效,走出了一条条富有郫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 END -

图 | 刘杰、陈炳衡、孙浩、小胡豆er、犀浦街道等

记者丨孙浩

#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