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雷厉风行,说话语速偏快。谈到她的作品及向祖辈学习非遗剪纸的经历,她却总是发出爽朗的笑声,眼睛笑成一道弯。
省级非遗传承人何芳林从小就从长辈那习得了剪纸、彩扎等非遗技艺,是家里的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大学专修传统文化毕业后,她又学习了面塑、棕编等非遗技艺。她取得的非遗成果,用她自己的话说,“拿奖拿到手软”。
2012年,她辞去深圳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麻阳岩门镇,公益传承非遗。可是做到让家乡的孩子去接触非遗、学习非遗,并长期坚持下来,比想象中的难,但她却心甘情愿。
对非遗剪纸的痴迷
爸妈不在身边,奶奶是伴。
因为家中某些原因,何芳林从小就离开妈妈爸爸到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12岁。
奶奶是村里的绣花能手,奶奶绣出来的绣花鞋和窗帘上的花鸟虫兽图案颜色鲜艳,栩栩如生。小小的何芳林对其着迷,经常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从那时候起,她便爱上了这门民间艺术,于是她经常拿起奶奶的剪刀、针线开始照着奶奶的样子剪样、刺绣……
何芳林回忆,读小学时,她经常在学校剪纸,就连上课也不例外,为此,没少被老师批评。在她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竟然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手剪伤,当场哇哇哭了起来。放学回到家里,她把书包一放就开始剪纸,吃饭都要母亲喊。母亲见她如此痴迷剪纸,很担心她的学业,便下令不许她剪纸,于是把宣纸和剪刀全部没收了。
回忆起小时候的剪纸经历,何芳林脸上挂满了笑容。
何芳林1994年从成都美院学习传统文化毕业后,她还学习了面塑、棕编等非遗技艺。
12月8日,记者走进何芳林的家,发现客厅和房间的墙壁上,目之所及,都是她的作品,她的毛笔篆体字尤其多。何芳林告诉记者,2011年她又开始学写篆体,开始研究篆体剪纸。目前她的篆体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为了学好篆体剪纸,何芳林不知道自己写了多少字,有时候连屋顶上都贴满了自己的篆体毛笔字。往往是贴了又撕,撕了又贴,她称自己像个“疯子”,但这正体现了何芳林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2016年她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称号。
如今,新加坡非物质文化展览馆里,就保存了何芳林的“大展宏图”剪纸图。她的创新京剧剪纸获得了湖南省专利,她的非遗剪纸或棕编作品在缅甸非物质文化工艺品展中获亚军,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剪纸中获冠军,印度非物质文化比赛中获得金奖,韩国非物质文化展中获亚军,新加坡非物质文化比赛中获冠军……
在快乐中传承
1994年大学毕业后,学校推荐她在深圳的几所公立学校教授非遗课程。
在深圳,经济收入可观,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日子过得还行。可是2012年,她却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麻阳岩门镇。为这里的孩子们开设公益剪纸及面塑、棕编等非遗课程。
她说:“在深圳很多孩子都知道非遗,他希望家乡的孩子也能这样。”
可是,面对多方的不理解,回家传承非遗的路比她想象的要难。
“如果我不来教这里的孩子们,非遗文化在我们这里就失传了。”她说。但是她相信:“如果我坚持去做,相信一定会做好。”
岩门镇的灵童摇篮幼儿园是何芳林的公益教学点。该镇有很多留守儿童,学生下午4时30分放学后,如何让孩子安全度过放学后一个多小时的“管理真空”?何芳林在这个幼儿园设点,面向全镇的幼儿、小学开设了免费的“四点半课堂”,教他们剪纸、面塑、棕编等非遗技艺。
12月8日,早晨,记者隔很远,便能听见从灵童摇篮幼儿园传来的锣鼓声响,孩子们欢快地骑着彩马,舞着长龙在操场奔跑。孩子们手持彩扎作品龙和马正是何芳林亲手制作。何芳林说自己的父亲就擅长非遗彩扎技艺,这些彩扎技艺正是从他那里传下来的。算起来,何芳林算是家中非遗第六代传人。
她告诉记者:”孩子们虽然还很小,但很喜欢这些非遗作品,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非遗文化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对他们将来有益。“
学校里挂着何芳林及孩子们的很多非遗作品,整个幼儿园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在学校楼道里,挂着何芳林的剪纸 百福图、百寿图、花开富贵图及采莲图。其中的百寿图和百福图是由100个字体各异的“福”和“寿”组成,曾在泰国和韩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对于这些,她并不满足,她说,她现在正在创作百兽福,即福字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一些动物组成,而不是用现在的笔画结构来表现,程序更复杂。
二楼走廊则挂着她剪的1.8米长卷24孝图。24孝图展现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元代 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书本。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24孝图,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此外,何芳林还在岩门镇的石眼谭小学、岩门中学、白泥田幼儿园等6个学校开设公益非遗剪纸或面塑课程。
要让孩子对这些感兴趣,还要想办法让他们坚持下来,并在比赛中获奖,这比她想象中的难,期间何芳林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2月7日,何芳林收到一大叠孩子们的获奖证书,她告诉记者;“你看这些是昨天才拿到的奖状,我还没来得及打开呢!”这是今年何芳林带孩子们参加泰山杯全国书画艺术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中获的奖。一共有20余名学生获奖,一等奖两名,二三等奖若干。孩子们通过参赛获得了技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何芳林很欣慰。
为了传承非遗,目前,何芳林每天都忙碌着往返于这些学校教学。
累是累,但她却说自己很充实。(记者 杨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