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秦始皇与吕不韦之间的权力斗争,尽在《吕氏春秋》中

2020-12-15新闻14

#纪录片中国#

13岁的秦始皇即位后,由吕不韦以其“仲父”和相邦的身份辅政。并于秦王赢政亲政前2年编成《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为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大一统思想服务的一部巨作。是以黄老学为主导,“兼儒墨、合名法”。对秦国传统法治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同时也是对即将亲政的秦王赢政,进行治国教育的一部教课书。

此书一出,名噪一时: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然,这与秦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是以法治治国为传统,奉行商鞅、韩非法治学说的秦王赢政发生了尖锐矛盾。秦始皇亲政不久就将吕不韦除掉,《吕氏春秋》也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给秦国,也给历史都留下了极大的遗憾。

相比较而言,商鞅之法行于秦;吕不韦的权势是超过商鞅的,而且《吕氏春秋》的内容也比《商君书》更完备,治国策略也更高明。

可是,为什么秦始皇要抛弃《吕氏春秋》的治国理论、方针政策,除掉恩人、仲父、重臣吕不韦呢?

吕不韦的资本投机

战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的战斗史,战争史。而核心斗争则是秦赵斗争。赵国是秦东出中原的拦路虎,心腹大患。

早在赵武灵王时期,赵国还曾一度有灭秦国之心。秦将白起也曾坑杀赵降率40余万人,长平之战当属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之一。算起来秦赵两国不仅此恨绵绵无绝期,而且还是说打就打的一对冤家。

秦公子异人却被老秦昭襄王,把他送到赵国做人质。异人,是秦太子庄襄王最不得宠的夏姬所生的“庶孽孙”,意思是说“最不招人待见的倒霉孙子”,让异人入赵国做人质,无异于将其陷入虎穴。

吕不韦,战国时期赵国商人。史称“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一日在酒肆里听说,秦庶孽孙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的事。于是,吕不韦跑回家中便问他的父亲:“耕田之利几倍?他父亲说:10倍。问:“珠玉之赢几倍?”答:“百倍”问:“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答:“无数倍。”

吕不韦听完后立刻转身出门。这一转身,使吕不韦从商人转型成为,大秦帝国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仲父,大秦国的相国。这一转身,将整个中国的历史改写。

《资治通鉴》中,对这场政治投资大戏写得非常精彩:秦太子之妃曰华阳夫人无子;夏姬生异人。异人质于赵;秦数伐赵,赵人不礼之。异人以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这天,吕不韦去见异人。见到异人便对他说: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虽然说异人是庶孽孙,又被派往危机重重的赵国做人质,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强秦的公子,嬴氏的子孙,血管里流动的是嬴氏家族傲气的血。

异人听吕不韦这怎一说笑了,回答吕不韦说:你还是先把自己的大门光光吧!吕不韦立刻回答:嗯,等我光大了你的门庭,我的门庭也就自然光大了。

异人当然是聪明人,听吕不韦这么一说,就明白了眼前这个人非是寻常之人。立刻将吕不韦迎进书房,两人便开始深谈。

吕不韦说:现在能将你立嗣的人,是华阳夫人。我虽然不富有,还是可以以千金之力,为你游说,助你被立为子嗣。异人听了这话,立刻发下重誓,许下承诺说:果真成功,我与你共享秦国。

由此说来,将吕不韦称之为风险投资家恰如其分。就这样异人以秦政权做抵押,在吕不韦资产运作下,异人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秦王的宝座。而吕不韦也成为了“无冕之王”与异人共享秦国。

吕不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向国家政权投资,并且还将资本投资于国家战争,为秦国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人。从而开辟了资本与战争相结合的道路。

秦始皇深刻明白国家机器运转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倘若不终止吕不韦这种向国家政治权力投机的行为,天下必定大乱。总不能让债主在国家政权上,进行敲诈勒索,把国家机器作为投机“大己之门”的工具。秦始皇一亲政后,便立即消灭了吕氏集团。

秦始皇果断地消灭了这种资本与权力相结合的投机,为中国历史创造了一个基本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思想观点与《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观念,之间的尖锐矛盾

战国末期是我国由封建割据走向统一的历史转折时期。列国争雄,攻战不休。

作为秦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主导人物,秦始皇与吕不韦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他们都主张用战争的手段实现政治统一。

1、《吕氏春秋》论证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正义性、合理性。赞成秦国以武力消灭山东六国,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禁奸止邪。

建立君主专制是结束乱世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设置天子是一种社会进步现象。

2、要求思想统一,因为统一的中央政权需要统一的意识形态。

3、赞一成因时变法,不必事事拘泥于古人的法度。

以上几点《吕氏春秋》与秦始皇观点是一致。

但是,他们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分岐。

1、《吕氏春秋》强调君主须尊重民意,争取民心。实行儒家的“德政”、“仁义”、“爱民”。

对君主专制附加了若干条件,对君主运用自己的权力提出了若干限制。实行开明政治,不搞“偏私”和“独断”。把君权同“礼士”、“得众”以及完备法治结合在一起。

这种理论有道理,也非常得民心。但是,这其中也深藏着吕不韦对秦始皇的警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而秦始皇则推崇法家以刑去刑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政策。他读过韩非书,谙熟“六微”、“七术”、“八奸”那套潜御百下的帝王术。在秦始皇眼里“非一人之天下”,是吕不韦意欲架空君权,他有窃取政权之意。

2、《吕氏春秋》认为天下为公,承认天下与民众的相对独立性。欲荣利而恶辱害,是人生而具有的天性,国君要一以民为先举事循法,赏功罚过加以引导。

《吕氏春秋》吸取了“仁德”、“重义”的思想,但不反对法治,赞成赏功罚过,同时也认为仁义德化更能起到赏罚所起不到的作用。

秦始皇不尚仁义视民众如群氓,天下皆为其驱使。坚决奉行法治主张,并想赢氏统治千秋万世。所以他没有接受吕不韦的思想理论,奉行法治,奋战15年,一举统一天下。

3、战国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十分激烈,反映到统治阶级上层,公室与私室、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也相当尖锐。

《吕氏春秋》让为君道无为,君臣分职,君主的职责只在掌握用人术,具体的事务就交给大臣们处理。

大体分为两层含义:其一,因循客观事物规律和顺应民情。其二,国君“勿躬”放权,让臣下管理一切。国君只要得道守静,百官就会把国家事物处理好。

秦始皇则搞专制独裁,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君权高度集中。决心掌权后大干一番事业。他不甘心吕不韦继续把握朝政,自己做个虚静无为的国君。

再说了,秦国统一大业未竟,他怎么可能修身养性,逍遥自在?事实上,秦始皇非但没有“勿躬”,而是事必躬亲: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取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

《史记》

他每天日夜不休,要审批120斤公文。

4、《吕氏春秋》提出“多封建”,让皇室和地方共同的宗法血缘关系互相扶持,永保和平。把中央和地方的权势妥善分配,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这种设想对于调动群臣的积极性、稳定大局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是倒退,其结果还是分裂割据,战火纷飞。

秦始皇则废封建,立郡县,去除宗室贵族势力,地方直接对皇帝负责。

5、《吕氏春秋》倡导孝悌。秦始皇则鸩“仲父”,迁太后于雍,蔑视孝悌。

6、《吕氏春秋》明达死生。秦始皇则热衷于迷信鬼神,求长生。

7、生活方式上《吕氏春秋》主张节欲、恬淡、不食重味。秦始皇则喜纵情享乐。

以上可以看出,秦始皇与吕不韦在人事政治等许多问题意见分歧巨大。其焦点为在和平环境下,统治之道是实行儒家思想,还是执行法治路线。

实际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然执行的是法治路线,并将法家的“法”、“术”、“势”推到了极端。

《吕氏春秋》失败的原因

秦始皇与吕不韦之间除权力上的矛盾之外,意识形态与政治观点上也处于极端对立。

秦始皇亲政之初,秦国统治阶级内部相继发生了三次大的政治事件。

一、始皇8年,秦王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蛟借发兵攻赵的机会,谋反于屯留。

二、始皇9年,长信侯嫪毐作乱被发觉,被秦王政一举剿灭。

三、始皇10年至12年,与相国吕不韦进行权势斗争。一举击溃吕氏集团。

秦始皇与吕不韦的斗争比较复杂。秦始皇即位时,年仅13岁,吕不韦为秦国辅政大臣,朝政由他把持。吕不韦有封国,家中养着万人奴客家僮。资格老,根基深。

吕不韦的“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与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执行的严刑峻法,格格不入。《汉书》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秦朝被搞得“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全国象一座大监狱。

所以《吕氏春秋》的主张不行于秦也是必然的。法家对秦国的影响根深蒂固,秦国执行法家的实践不断成功,而法家思想的负面作用在战时又尚未表现出来。所以秦始皇排斥,《吕氏春秋》的这套政治思想观念。

秦国一直以来政权就是高度集中。秦的丞相、官员没有一人能够长期擅权。秦的君主向来力疾躬行。没有哪个是真政的无为之君。

吕不韦身为相国,号称“仲父”权位之高,权势之大谁人可比。秦政大权旁落,吕不韦恃权震主。秦始皇成年要亲政,吕不韦却让他做个“无为”之君,甚至还要禅让于贤才。说来说去秦始皇与吕不韦的斗争,就是权力斗争。

秦历代用人政策都是唯才是举,奖掖军功。唯吕不韦是由商贾一跃成为秦相。当秦始皇质问他: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

吕不韦便无辞以对,只好服鹤自杀。显赫一时的吕不韦就这样被秦始皇清除。

总结

吕不韦死了,随之而去的是巨著《吕氏春秋》。有人说,假如在胜利之后,秦始皇能冷静地对待《吕氏春秋》,并能吸取“适威”、“当赏”,不要那么用刑过激,注重与民休息,或许秦帝国不会垮得那么快。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秦始皇就是秦始皇。因为他没有接受《吕氏春秋》,所以他统一了天下。

#翘楚读书会#

#秦朝#君王皇帝#秦始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