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民以食为天——细谈古代漕运制度,谈谈古代为何要南漕北运?

2020-12-15新闻13

所谓漕,就是指以水道来运送粮食。自秦汉以来,历朝政府每年所需要的粮食都是由水路运输的,所以称作漕运。准确的来说,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水路不通的地方再用陆路来辅助,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又称为漕转(转漕)。

在中国古代,漕运,不仅是在政治经济中心远离经济中心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且还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因此,漕运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为了保证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粮草是最为重要的,所谓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便是以粮草为基础的。

中国古代国家,为了供应国家日常所需,所以,这是一项任务非常艰巨,十分困难的任务,并且关系到方方面面,牵涉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人物利益千丝万缕。包括粮食的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丁和屯田,漕运运道的修治,运河河政等。

漕运的出现:

早在秦汉时代,漕运就已经出现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宫廷消费、兵饷支出,以及供给官吏薪俸的需要。在当时,都城定居在西北长安,全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其中关中和山东最为发达。漕运主要方向为东西方向,漕运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

在秦统一全国后,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难以联系的矛盾,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咸阳,然而经济中心却在定陶,要想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联系起来,必不可少的就是一条水路,这在当时,不仅经济而且便捷快速。所以,运河的开凿,很快便提上了日程,十分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看作是国家的一项国策。

而利用运河来运输粮食和物资的漕运,更是封建国家的一项专业运输,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封建王朝的盛衰隆替,这在秦汉的历史上变现得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汉代,对运河和漕运的工作尤为重视,更是为中国历史的漕运发展做出了显赫的成就。

漕运的发展:

就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又接着向岭南大举进军,然而战争并没有像预料中的一般顺利,岭南气候恶劣,地形险恶,军队向前行进十分困难,再加上粮草输送更是需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速度十分缓慢,并且还要在行军途中担心是否会遭受敌军偷袭。

所以,粮草问题,直接说就是运输问题,成为了当前最为棘手的问题,在当时这个问题如果无法得到解决,那么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秦始皇决定领导“凿渠运粮”,在五岭的上方开凿一条运河,最初命名为“秦凿渠”,别名又称“零渠”,就是现在的“灵渠”。

在发展途中,秦国劳动人口充分发挥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汗水,创造出了许多山区河道行船的好办法。更是发明了“之”字形的方法,让船多迂回行走,减少坡度,以及“斗门”等等。

漕运的进步:

漕运在几十年的运行中自然也是出现了弊端,要知道,漕运要不断的运转,这其中花费的费用可谓是巨大,并且也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所需要的人员力量更是巨大,行船途中危机也是四伏。正如当年萧何就经历过三门峡段漕运的危险。

所以,西汉朝廷曾先后采取过多种方法来改进,其中收效最大,效果最好的就是漕渠的开通了。汉武帝用了三年的时间,沿着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渠道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在时间空间上收获了巨大收益。沿渠农田也得到了灌溉。

由此,这项工程利国利民,是西汉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秦汉时期的漕运工程,不仅满足了当时朝廷和军队的需要,更是满足了沿线农田地区的灌溉需要,不仅有利于国家统一,而且还有利于民族统一。

漕运的时空变迁:

在唐宋时期,是中国漕运发展的重要阶段,两代漕运不仅存在着制度的延续性,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同变化。在这其中主要表现在:在唐朝时期,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以南方为主的漕运区域以及南北方向的漕运路线,在这一方面,宋代不仅保持了这一局面,而且还进一步的加剧了对东南地区的依赖。

在唐宋时期,漕运方面的运送方式则中长期实行机动灵活的“转搬法”,北宋后期则改行“直达法”,结果却弊端丛生,以一团乱麻收场;唐朝则产生了转运使之类的可以说得上是这方面最早的漕运官职。

然而宋代则建立了以东南发运司为主要机构,包括各地区机构在内的完备的漕运的管理组织,不断改进发展漕运;在唐宋两代,漕运运输队伍经历了由征调农民服役到职业性负责漕运的兵卒承担的变迁过程。

漕运的政治变迁:

在政治领域,漕运对于各王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所以朝廷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朝廷就会年复一年的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所有人的日常所需,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漕粮成为了支撑一个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历代分布在各部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的物质后盾。秦汉时期北方农业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流传,明清时也有着“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漕运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出现在大运河时代,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各个地区,使其成为王朝的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尤为显著的是在明清两代时期,漕运的社会历史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总是,在这两代时期内,漕运路线的不断变动,漕运的区域指向也是随之变动着的。

这种变动不仅意味着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区域重心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变动,而且还有着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动。对于总体而言,漕运在政治方面的意义仍高于经济方面的意义。

漕运的经济变迁:

在经济领域这方面,漕运多征派的重点地区多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并且漕运在不断开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水利的发展。所以,说漕运对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尤其突出,漕运在这方面,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活跃了社会经济,使得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风气不断开放,人们生活更加富足,社会秩序井井有条。

并且,在大运河的年年流通中,年复一年的大规模漕运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南北的商品流通。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格局的变动,促进了河道经济带的产生。这个经济带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功能及其辐射意义巨大,在明清时期,南粮北运皆通过大运河完成,运河具备的巨大作用、优势及先机使其站在任何其他漕运无法取代的地位,也正是这种性能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形成。

更值得说的是,在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不断趋长,并在更大的空间运行中与途经区域社会发生更深更广的联系。这时候,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具有的对于地方的调剂意义及价值。自宋代来说,朝廷已经开始注重于将漕运利用于解决经济问题上,一直到明清时期,对于漕运的利用更是越来越广泛,赖以解决的问题更是越来越多。

京杭大运河:

说到漕运的意义,必不可少的要说到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基因,其的开凿和贯通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是现存于现代的惊世文化遗产。

大运河一方面历经着2500多年的朝代更迭依然保持着生命力,另一方面贯穿着我国南北的五大水系、三点四省两市,哺育了沿线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京杭大运河自身所具有存在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基因,都始终具有着巨大的魅力。

对于一个历史的看法,总是需要以科学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它,去审视文化的演进和发展状况,不断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快速抓住自己领域的研究内容以及重点,找到与其他领域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交叉研究。

对于漕运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需要不断在保护的同时发展它,不断开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演进规律再现,历史记忆恢复以及地方情感的建立提供素材。漕运始终会是在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成果。

#君王皇帝#秦始皇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