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医解惑:开窍于“耳”的是肾还是心?

2020-12-15新闻14

“肾在窍为耳”与“心开窍于耳”皆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在窍为耳。”而《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 ,指出了心、肾与耳的关系。只有心、肾功能正常则耳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①耳与肾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肾主耳……在窍为耳。”肾之精气充沛,髓海充盈,耳有所养则听觉聪敏。《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若肾虚精亏,耳失所养则头晕,耳聋,耳鸣,站立不稳等。如《灵枢·海论篇》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决气篇》说:“精脱者耳聋。”

②耳与心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此乃《内经》通篇所直言耳开窍属脏的唯一论述。对于肾与耳窍的关系,《内经》或言“肾主耳”、“在窍为耳”,或言“肾气通于耳”,而未有“肾开窍于耳”之论,故以《内经》之论,当属“心开窍于耳”矣。若心脉亏损,心血虚耗皆能产生耳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心脉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又《古今医药》说:“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

在经脉循行方面,《素问》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心经之气血可通过本经之络脉而直接运达于耳。此外,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脉从目外眦转入耳中,故心经气血亦可藉小肠之脉上注于耳,而滋养耳窍,以助听觉与平衡。《素问·谬刺论》说:“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由于心与耳的关系有经脉络属,所以生理关系密切。

临床用药方面亦可得到佐证。由于心开窍于耳,心经气血的盛衰,心神的清浊等皆可对耳的听觉、位觉产生影响,故所用治聋开窍药物多为入心经之品,如菖蒲、远志、麝香等;熄鸣止眩药物多有安神之能,如枣仁、柏子仁、合欢皮、朱砂、磁石、龙骨、珍珠等。

心病可以及耳,而耳病亦可以影响于心,如脓耳日久,毒邪内陷,入于心营,扰乱心神则可致神昏,惊搐,甚或邪陷心包,闭绝神明,危及生命。其治法亦需清心凉营,解毒开窍等。由此可见,心开窍于耳不仅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而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而言肾开窍于耳者则有悖一般常理。悖理之一:肾居下焦,开窍于二阴是其常理,为何向上又开窍于耳者也?悖理之二:在五脏中,肺脾肝均有一个开窍,而心开窍于舌,舌又非孔窍,为何肾既开窍于二阴,又开窍于耳,独有两个开窍者也?因此,基于《内经》之论,结合心肾与舌、耳、二阴的关系,其主窍、开窍关系应为:肾主耳,开窍于二阴;心主舌,开窍于耳。如此,方合五脏应五官九窍之用矣。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肾藏精为“作强之官”,肾精充足,髓海充盈,肾气平和,耳的功能健旺,与此同时耳还要依赖心血和心神的作用,《灵枢·五癃津液篇》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类经》注:“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

从历代医家文献中可以发现,除上述有曰心开窍于耳者外,一般医家均回避心开窍于耳这一直接关系之说,而改曰“心寄窍于耳”之论。如《张氏医通》指出:“耳者肾之窍足少阴所主,然心也寄窍于耳”。《医贯》更明确指出:“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概而论之,耳虽为肾之窍,但发挥正常作用,不能离开心血与心神的作用。肾为水脏,藏精主骨生髓,心属火,主血脉而藏神,只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耳的功能才能正常,反之则为病。

综上所述,从“肾在窍为耳”、“心开窍于耳” 中,进一步理解到耳虽为肾之官为肾所主,但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与心关系密切,临证必须细审,不可忽略,更不可偏废。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生活养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