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忠心”到“忠人”,谈谈何为儒家“忠”思想?

2020-12-15新闻5

在铜镜史上,汉代是第二个鼎盛时期,出名在于背后除了有各式各样的纹饰,还有一种特殊的铜镜,上面有着各种形状的铭文,故人们一般称之为铭文镜。至今发现的汉代的铜镜,其中带有铭文的有一半以上,其中有好多铭文有着“忠”字,而这些铭文也充分表现了儒家的思想。

(一)铭文的出现

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青铜器其实已经在被慢慢取代,但是陶器和瓷器都做不到铜镜的效果,所以铜镜广泛使用。作为照察容貌的铜镜,自然是被广泛使用的。这从考古学家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可以看出,铜镜不止存在在富人手中,平民手中也有。

在汉代,实际上青铜器已经慢慢被其他金属所替代,但是只有铜镜没有办法被替代,而铜镜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在汉代的青铜器铸造中有很多是铜镜。铭文镜背后有着铭文和纹饰,这两者结合充分的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底蕴以及宗教信仰,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

从西汉末到东汉初,铜镜背后图案的主体已经变为铭文。这些铭文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群众风貌以及政治经济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铜镜背后的铭文来管窥当时人们的生活追求和思想感情。

(二)铭文的含义

人们通过铭文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愿望,内容强烈而直白。铜镜上出现了很多人们的愿望,比如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对金钱财富的向往等等。《尚书》中有载:“五福者,谓人蒙福佑有五事也。一曰寿,年得长也;二曰富,家丰财货也;三曰康宁,无疾病也;四曰攸好德,性所好者,美德也;五曰考终命,成终长短之命,不横夭也。”而这五个恰巧是铜镜背后铭文的主体。

汉朝的人喜好吉祥的词,且把吉祥当做信仰,而铜镜背后的语辞深深的昭示这人们的愿望和理想。而在早期,铜镜后铭文的意义仅仅为单纯的追求富贵求官和寄托相思之情;后来铜镜的生产厂家都抓住机会,为了让自己的铜镜卖出去,在上面刻自己的镜子有多好;而到了东汉,人们追求吉祥的兆头,为了逢凶化吉,同时又有着渴求长寿和羽化升仙的思想,故纷纷在铜镜背后刻上吉利的话语。

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时代缓过来了,但是与秦朝不同,汉却又允许其他学说的存在,于是儒家再次成为显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想而知,汉代的铜镜与儒家也有这关系。而在春秋战国时,诸侯战乱,臣子代替其主的事经常发生。所以人们都极其渴求忠臣的到来,即对忠的追求成为大多数人心中的愿望和理想,故想通过铜镜上的铭文表现出来,想使“忠”的思想深入人心。

(一)儒家的忠信的“忠”

孔子的《论语》中的学而篇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曾子每天都要检查自己数次: 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做到忠诚了呢?这便是早期将忠放到道德规范上的案例。儒家将忠信放在自我修养上,使忠成为一种品质,且用它来引导自身的行为。

西汉时期出现了不少忠的铭文,据研究,有十四块铜镜的铭文关于自身修养的“忠”。内容大都为“内请(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明),心忽穆而愿忠,然壅(雍)塞尔而不徹”。这些铭文有出现在西汉初也有出现在西汉末的。可见该镜种流行时间之长,以及人们对此的喜爱。

那铭文上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物穆无穷兮,胡可胜言!司马贞索隐:物穆,深微之貌。以言其理深微,不可尽言也。”“《淮南子·原道训》:“物穆无穷,变无形像。庄逵吉云:物穆疑当作物穆。颜师古曰:沏穆,深微貌。《说苑·指武篇》亦云:吻穆无穷,变无形像。物、吻、物古字通。”

曹锦炎先生经过研究,认为“镜铭的“忽穆,,与‘物穆,、“物穆,。"吻穆,显然是一词的变体或异写。”,故“忽穆”即“物穆”,将其释为深微之貌状是可信的。雍(壅)塞、泄。雍是壅的通假字。《春秋谷梁传·信公九年》:“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一明天子之禁,曰:毋雍泉。疏云:雍,塞"故雍即塞也,塞亦雍也,二字通用。

又《诗经·嘟风·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渊。笺云:塞,充实也。”故雍(壅)、塞二字可以解释为充实、充满、填充之义。《广雅·释言》:“泄,洪也。洪与溢通。《中庸》云:振河海而不泄,是泄为溢也。泄,漏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对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泄命重刑,臣亦不为。注曰:泄露楚君之命于父,其父或将抗命作乱,则其罚更重。“

综上,铜镜铭文中泄字的解释应是溢出、漏失、泄露等意思。通过对“忽穆”、“雍(壅)塞”、“泄”这几个字的解释,整句铭文的意思就很清晰明了,即为了让铜镜变得光澈明亮,里面是用洁净的材料制造而成的,以致于它反射出来的光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明亮。

(二)忠于人的“忠”

对人忠信这也是儒家所推崇的。而与人的“忠”在铜镜的铭文忠就包括忠于父母,兄弟,朋友,甚至还有爱情。即对爱情的忠贞不移,这在此也被列为“忠”的行列。这些都是忠于人的“忠”。铜镜内容合计表示为,作为君子,要有自己道德规范,比如对待父母要像对待古代帝王一样,对自己的兄弟要和善友爱,且要把忠信放在待人的基本准则。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与人交际之忠这一类铜镜铭文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在夫妻、亲人、朋友之间。 其所表达的内容,在儒家典籍中也有很多描述,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忠与他人相处。这些都是儒家对与人交际之忠的描述。综上可知,铭文不仅起装饰作用,还有作为警示作用而出现的,虽然这一类的铭文不多,但是反映出了儒家对汉代的影响之深。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出现,此起彼落,但秦朝,焚书坑儒而独重法家,给了各种思想沉重的打击,更为打击的是儒家,那一段时期,儒家暂时的丧失了社会上的话语权,儒术是禁术,儒书是禁书。到了汉初期,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急需要恢复生产来振兴国力。

汉代统治者采用了道家的黄老学说的“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理念,这一思想对解除秦代暴政、促进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和安定社会秩序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无为”并非是恣意放纵而不加以约束,而是在“无为”基础上融合了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初年,儒生陆贾、贾谊等就向汉高祖和汉文帝献策进谏,要求采用儒家治国之术。 《论语》的里仁篇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就是孔子的学说就是“忠”和“恕”。铜镜就成为儒家“忠”的思想传播的载体。儒家所追求的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为大道,延及到社会以至到每个人的身上。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铜镜上有“忠”。铜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每天人们都在用,而上面的“忠”就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人们要做到“忠”。通过铭文的内容可以知道,要想要“忠”得深刻思考,内心进入观微状态,这跟儒家的自我反省,深思而修身养性的“忠”如出一辙。

《论语》的季氏篇有,子曰:“君子有九思,言思忠”。意思就是让人说话之前一定要思索一下是否“忠”,与铜镜的目的如出一辙,即从内心到外的反省,来到达“忠”的这种品质。

实际上,铜镜背后的铭文意在起警示作用,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铜镜铭文“忠”就是为了时刻提醒人们要注意待人忠信以及自身道德要做到“忠”。规劝大家都要做一个忠信的人。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显学且成为大道的思想,以至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其中“忠”的思想更是传承至今。

参考文献

《论语》孔子

《尚书》

《汉镜铭文图集》王纲怀

《汉代铭文镜研究》 邓林

《史记》司马迁

#诸子百家#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