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平阳的千年古镇!古时候人民富裕,是温州四大镇之一

2020-12-14新闻15

原标题:平阳的千年古镇!古时候人民富裕,是温州四大镇之一

来源:鳌江网、古鳌头

千年前,钱仓村落形成于两晋,传说“以石罅中有钱币流出”故名钱仓,五代发展为集镇, 宋时商贾往来,人民生活富庶,兴盛为温州四大镇之一。

千年后,钱仓犹如一位历经风雨沧桑、悟透历史嬗变的耄耋老人,将曾经的“光辉岁月”磨砺涵养成一颗颗厚重的五彩珍珠,尘封于记忆的深处……

古渡·老城门·老街

岁月荏苒,万物变迁,鳌江依然潮起潮落。钱仓,地处鳌江北岸,西接萧江镇,南与龙港镇隔江相望。74岁温从发老先生介绍,现在鳌江支流大拐弯处望江楼码头就是钱仓古渡“平栏义渡”,千年前,吴越王钱俶曾在这里停舟登陆,留下“官船浦”的地名。

曾经,一座形似拱门的望江亭屹立在鳌江岸边,亭内长长的石板凳静静等待着南来北往的老百姓,挑担累了,坐下歇歇;突然下雨了,停下避避雨;孩子哭闹了,站在石板凳边玩玩。

如今,虽然没有了古渡硬朗的躯体,没有了撑船过江的艄公,没有了拥挤排队候船的过客,但改建后的新码头旁边,依稀可找到当年沿江岸排列的条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静静地目送着湖前、浦西、直浃河(现龙港市湖前片区内)和方岩(现龙港市老街的旧称)的老百姓或挑箩筐、或扛麻袋,不管刮风下雨,渡江到钱仓寻购生活物资。

穿过这个不起眼的望江亭,可直达梅源、塘川等地,古时是进入南雁荡山的必经之路,为平阳对外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钱仓被称为“南雁雄关”。

沿码头小路往里走,迎面而来的是今年修缮一新的老城门——东城门。修缮前的老城门高约4米,宽约2米,由条石垒砌而成,原有木门开闭,内外两侧建有房子。

据史料记载,在明中期,钱仓城内时常有海盗、倭寇潜江入侵烧杀抢掠。为了防御海盗和潮汐倒灌的洪水,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乡贤赵文统、陈啟济等发动周边百姓,筹资筑城,邑候朱东光捐出了他自己的俸禄,帮助造城成功。

当年钱仓城有东、南、北加西边两个共五个城门,1958年以后,城堡逐渐被拆毁,如今只有东城门犹在。据温从发老先生回忆,他儿时曾绕城跑一过圈,用时半小时左右。

历经风雨洗礼,修缮前的老城门没有精雕细琢的豪华,或整齐对称的威武,条石上长满苔藓,粗糙的墙面斑驳陆离,四角也不同程度坍塌,留给世人的是简陋、沧桑与朴实敦厚。

走过可容一辆车通过的城门洞,是一条小马路——钱仓老街。

路旁是各个年代整修的参差不齐的房子,旧屋与新房间杂,有近年造的四层落地房,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条石垒砌的两层泥瓦房,有民国时代修建的砖木结构老屋,还有更早不知何时修建的木结构老屋。透过老屋残存的点点斑驳,似乎可以看到老街今日的沧桑与往日的鼎盛。

旧时繁华的老街,日日自弹“三重奏”。在长约200米的街两侧,店铺林立。凌晨天还没亮,辛勤的菜农、海鲜小贩纷至,就地设摊,小街便成了菜市场。吆喝声、询价声、剁肉声,声声嘈杂,声声亲切。白天,在当年的“蔡知良豆腐坊”、“杨步松索面店”、“供销社百货店”、“棉布门市部”、“香山药店”和“鲍氏鞋坊”里,人们选购着所需商品,这时老街成了钱仓的商业中心。

华灯初上,老街稀疏的灯光下,老人们围在商铺的柜台上下着象棋;有的坐在店铺门口,闲聊家常;有的慢哉悠哉散步,或三三两两,或牵着孩童,从老街的西门走到东门,再走向上埠码道,望向宽宽的江面,心境舒畅。或许,钱仓人的热情,便源于老街酝酿千年的市井情怀。

宝胜寺双塔·佛像在104国道钱仓段,往凤山边望去,金黄色的宝胜寺双塔庄严地守卫在凤山脚下。塔为五层六面,每层为阁楼式,每面阁内有壶门,门内座上供有神态各异的佛像,栩栩如生。

钱仓武术协会副会长徐良善介绍,现在的双塔于1984年重建,重建时在东塔第二层北面壁龛内发现石碑一方,始知双塔始建于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原塔内的佛像工艺精湛,目前安放在平阳县博物馆内。双塔历经千年风霜雨露,遍体鳞伤,在全国解放时,双塔已微微倾斜。

据了解,宝胜寺双塔原为四座,后来崩塌了两座。修缮前的双塔黝黑古朴,外形相似,皆为五层实心砖造,高15.16米,塔基直径4米,东西相距11.8米。

塔身呈六角形,作重叠楼阁形式。每层均有腰檐平座,转角用砖砌出八角倚柱,柱间隐出槏柱二根,上承阑额,组成三间式。明间砌出壁龛,作壶门状,龛内供佛像。

倚柱上置转角作一朵,与阑额上一斗三升补间辅作一朵平行,上承撩檐枋;枋上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檐,以代替檐椽和飞子。檐口轮廓圆和,至转角舒展反翘,台基须弥座式,边长3.3米,高1.75米。

此外,该塔每层铺有掌木,整体牢度得到增强。各层边长相应收缩,故塔身显得玲珑挺拔。1961年,宝胜寺双塔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寻访塔内的佛像,笔者来到了平阳博物馆,罗祖雄主任介绍了这批砖雕佛像的特征。佛像高度在29.8至34.3厘米之间,质地细腻致密,雕工精湛,刻划准确,线条流畅,造像比例合度,形神兼备。

因年代久远,有部分佛像出现缺损,其中一尊最完整的佛像,内着僧祗支,外着通肩宽袖袈裟,腰系同心结,衣纹简洁,线条流畅,富有质感。

面庞丰满圆润,眉毛细长而弯曲,眼光府视,双目微睁,鼻梁隆直,双唇微开,嘴角略上翘,微露含蓄笑意,大耳垂肩,短脖,神态平静安祥。

双手掌心向上仰放于腹前作禅定印,结跏坐于古朴的仰莲台座上,仰莲座上莲花瓣宽肥整齐,写意自然。

龙虎岩旁“金钱会”

顺着双塔前的小马路一直往前走,有一岩石铺就的石台阶架于仓凤山脚下。

拾级登高而上,数完九九八十一级,迎接你的是形似“蟠龙”、“猛虎”的“龙虎岩”,它们高宽各约7米,相距12米,威武雄姿东西耸峙,镇守台阶两旁。

再往上走,一个宽阔、整洁的小广场呈现眼前,榕樟浓荫蔽日,“藏龙亭”供人小憩,正中宽阔的广场供健身的人们晨练,靠在依山峦起伏修筑的仿古城墙下,俯瞰钱仓,心旷神怡。

小广场的左边是两层仿古建筑,牌匾上写着“金钱会起义陈列馆”字样。据徐良善副会长介绍,该陈列馆整体修造是由政府拨款、民间集资而成。

在馆中,金钱会的“金钱义记”铜钱一个一个镶在透明的玻璃器中,“赵氏饭铺”和“攻打瑞安城”两座形状逼真的模塑,赵起画像、起义遗址等62幅图片,艰辛收集的金钱会遗物和各有关书籍、资料等,分门别类排放在馆内,详细介绍了金钱会起义可歌可泣的六年斗争史。

据了解,金钱会起义为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四大农民起义之一。清咸丰年间,平阳发生灾荒,加以官府、豪绅地主盘剥,民不聊生。钱仓本地以穷苦农民出身的青年赵起为首,在北方太平军的影响下,于清咸丰八年八月十六日(1858年9月22日)在荆溪山与缪元、周荣、朱秀山等八人结为异姓兄弟,成立“金钱会”,凭咸丰初年铸“金钱义记”铜钱为联络信物,开始秘密串联活动。

数年间发展到平阳、瑞安、温州、永嘉、青田、福鼎一带,众达数万人。清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1861年8月2日),赵起点燃钱仓山“烟台岩”上第一堆烽火,聚集附近3000多名精壮会员,在钱仓北山庙龙虎岩前宣布起义,攻下瑞安白布会首陈安澜大院、全歼麻步雷渎温氏白布会团勇、攻破浙南团练督办孙家“安义堡”、计杀湖石土皇帝张家珍。

接着,一路势如破竹攻福鼎、克平阳、围瑞安、打温州,缴获道府印信、劫下军饷、取出库银、打开禁门、救出牢囚,威震浙闽两省、三府六县。清廷惊恐万分,在国外势力支持下,调集浙闽两省军队及地方武装分南北陆路和水路对义军进行夹攻,义军进行欲血奋战。

由于重兵镇压,根据地相继失守。同治元年五月(1962年6月)起义失败。二年七月(1963年8月),赵起在玉环被捕,壮烈牺牲,余部继续在浙闽边境与敌作长期斗争。

陈列馆右边有一大理石小平台,旁边立有“金钱会起义纪念碑”。徐良善副会长介绍,右边小平台是当年宣布“金钱会起义”的遗址,原是北山庙(原名灵顺庙)台基。当年北山庙正殿五开间,中设神坛,清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1861年8月2日),金钱会首领赵起在此发动起义。

1932年夏庙毁于火,仅存台基。去年修缮时,就在台基上铺上大理石,镶上八卦图,以纪念金钱会起义。

义军的英勇事迹被浙南人民编写成鲜活的故事、长诗、唱词、小说、传记等民间文学形式,一代代广为流传,温州各县市志上都有记载。

金钱会故事作品目前收集到的有《会匪记略》、《金钱会起义史略》、《金钱起义歌》、《赵大哥没有死》、《清史留芳金钱会》、《赵大哥是站着死的》、《金钱会起义传说故事》《赵大哥开饭店》、《金钱起义长歌》等,生动感人,爱憎分明,以方言叙述,特色鲜明。

金钱会起义传说系列故事,对民间口头文学研究及对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研究均具有历史价值和民间文学研究价值。金钱会起义于2010年被列入温州市非遗名录。

.......................................

#钱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