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家”眼中的广东省艺术节

2020-12-14新闻17

近日,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在广州闭幕。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终评入围作品共35台,其中28台(戏曲类作品12台,综合类作品16台)参与了终评演出,角逐大奖、一等奖、二等奖和部分三等奖。17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分为两组(戏曲组、综合组)观看了全部参赛作品,现将部分专家对本届艺术节的观感摘登如下。

作品注重艺术表现和人物刻画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仲年

综合组16台剧目包含话剧、音乐剧、舞剧、音乐会、歌剧和木偶剧6个不同的艺术品种,现实题材占11部,为绝大多数。这说明在贯彻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方面,广东省执行得很有成效。这些艺术作品跟现实生活的结合十分紧密,不是把艺术品仅仅作为“宣传品”,过多宣传先进事迹、政策口号,而是比较注重艺术表现,注重人物刻画。与前两年我在其他省艺术节上所看到的现实题材作品相比,广东省艺术节整体艺术水平有所提高。

广东省艺术节一等奖颁奖现场 许建梅摄

各个品种中,话剧的艺术质量最高。尤其是《深海》,达到了一流水准。在众多歌颂国家英雄人物的剧目中,它把高尚的奉献跟深挚的个人情感艺术地结合起来。在描写夫妻之情中,突破了以往的模式,表现得真实深入,角度出新。舞台形式也富有创新,形式跟内容统一,相得益彰。《深海》的创作经验是十分可贵的。

本届广东省艺术节总体水准有明显提高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 荣广润

与上届相比,本届广东省艺术节总体水准有明显提高,收获颇丰,可喜可贺。

就综合组而言,话剧和舞剧尤其明显。最后展演的3部话剧分别获得了大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中,获得大奖的话剧《深海》是今年广东戏剧创作的闪光之作。它在塑造当代模范人物方面有突破,各个方面都比较精致,总体呈现效果突出,在全国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有很强的竞争力。还有3部未能参加展演的获得三等奖的作品《风起》《凡人大事》《大道无疆》质量也不错。此次展演的4部舞剧(舞蹈诗)有两部获一等奖,两部获二等奖,成绩也颇为突出。本届艺术节的3台音乐会也展示了较好的水平。

大型舞蹈表演《国风》 许建梅摄

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征

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向红

盘点一下我看过的本届广东省艺术节的16台演出,感触良多,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有以下几点:

1.连续举办14届的艺术节如同巨大的推手和舞台,推动了全省的文艺创作。上至省直院团,下至地市县剧团,乃至院校和文化馆都积极投入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新作,培养了一大批新人。

2.艺术品种、体裁、风格、样式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如综合组就有3台话剧、3台舞剧、1台舞蹈诗、1台歌剧、4台音乐剧、1台木偶剧、3场音乐会。

3.艺术创作紧贴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征。综合组16台作品中,有14台均为现实题材。例如话剧《深海》《龙腾伶仃洋》《战“疫”2020》,充分体现了话剧“现实性、即时性”的艺术特征。特别是以“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主人公的《深海》、刻化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群像的《龙腾伶仃洋》,在时代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完整性。这两部话剧都是重工业题材,尤为难得。歌剧《红流澎湃》、舞剧《岭南秋雨》《浩然铁军》《血色三河》等剧目,致力开掘广东地区的革命历史题材资源,将革命英烈彭湃、陈树人父子和陈铁军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以歌剧的咏唱讴歌、舞剧的语汇颂扬先烈的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还有以“支教”为题材的舞剧《瑶山一抹红》和木偶剧《神奇之旅》,以“环保”为题材的音乐剧《绿水乡愁》等,都能聚焦当代的现实生活,开掘创作题材。3台音乐会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开掘、强化广东地域音乐的风格特色,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现代气息、地域特征鲜明的主弦律音乐作品。

音乐剧《血色三河》选段许建梅摄

4.努力求变、致力创新,新生活、新题材、新主题作品会促使、逼迫创作者致力于求变创新。难能可贵的是本届广东省艺术节的剧目创作中,能在传统题材创作中具有求变意识、创新精神。

突破窠臼,勇于开拓

厦门大学教授 满新颖

在本次广东省艺术节展演作品中,话剧《深海》、舞剧《岭南秋雨》、话剧《龙腾伶仃洋》、舞蹈诗《黄埔长歌》和《乐从大湾来》等作品表现出了原来就有实力的院团和新生院团的坚实性、新锐性特征。

其中,《深海》和《龙腾伶仃洋》都是具有极端挑战性的真人真事题材,创作难度极大,但是艺术家们敢于突破窠臼,勇于开拓。最后,《深海》毫无争议地获得大奖,可见,评委们对该剧的剧作和二度创作完成度是十分满意的。正因为这些大奖和一等奖的作品成为压舱石,才使得本届艺术节在剧目创新、品位提升和引领观众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本次艺术节最具说服力的团队中,“梅州现象”体现出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及梅州市携手前行的结果。这种成绩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寻找前进的基石,但如果要将这种“文化精准扶贫”的个案向全国推广,我们还要打磨,进行一、二度创作。

题材和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傅谨

纵览本届广东艺术节上展演的戏曲剧目,无论题材还是风格都呈现出明显的丰富多样性,在关注重点主题创作的完成度,力求让戏曲作品“站得住”的同时,更重视作品永久的生命力,即如何创作出“留得下”“传得开”的优秀作品。其中荣获艺术节大奖的粤剧《红头巾》就是杰出代表。该剧以民国年间出海在新加坡做苦力的女性为表现对象,在精心设计的舞台空间中显现戏剧人物的坚毅性格,通过这个具象的窗口,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尤其是现代中国女性的苦难经历、情感起伏与生命担当,感人至深。

粤剧《红头巾》选段 许建梅摄

在本届艺术节上,粤剧《八和会馆》《东江传奇》和潮剧《秘密交通站》都是聚焦近现代史的佳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在这3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粤剧和潮剧这些古老剧种精湛的表演技艺积淀,显示了戏曲独特的魅力。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其历史形成的特色,虽然戏曲对题材内容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无论何种题材的作品,只有充分考虑戏曲本体特点,才有可能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潮剧《绣虎》和汉剧《王昭君》是本届艺术节值得特别关注的优秀作品,它们为艺术节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亮色,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两部古装戏给了优秀潮剧女小生林燕云和优秀青年汉剧演员管乐莹非常开阔的表演空间。只有让戏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历史题材的明显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广东当代戏曲演员的表演水平。

汉剧《王昭君》 许建梅摄

现实题材是近年各地戏曲新剧目创作的重点,广东也不例外。该届艺术节的5部现实题材戏曲新作基本上是围绕农村脱贫攻坚展开的,但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均不限于简单化地表现农民强烈的脱贫意愿。荣获剧目一等奖的山歌剧《白鹭村》尤其突出,该剧用带着普通人体温的笔触致力于人物性格描写与心理刻画,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感。此外,多年来各地农村题材戏曲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喜剧传统,本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演出的山歌剧《春闹》、粤剧《清水河畔》、雷剧《挖宝记》等就像一股清新之风,取得了很好的剧场效果,深受观众喜爱。

广东是一块戏曲沃土,又有敬业的创作演出群体,相信广东省戏曲界定能齐心协力,再创佳绩。

音乐创作和乐队表演为作品增色添彩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 方可杰

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除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服装、灯光等的创作和艺术呈现外,独具剧种风格的音乐与其乐队表演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展演的12台戏曲剧目中,各剧种的音乐创作和精湛的乐队现场表演,不但为本届艺术节呈现了别具特色的审美愉悦,其在乐队表演形式上也做了别样的探索。如粤剧《红头巾》在序幕呈现中,高胡演奏家在一束追光下由乐池慢慢升起在观众面前,其扣人心弦的现场演奏与舞台上的人物造型交相辉映,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审美效果。这其中粤剧主奏乐器高胡独特的音色所产生的剧种亲和力,不但展示了广东粤剧的音乐魅力,乐队新的表现形式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个维度上的观察与思考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 曹锐

本届广东省艺术节佳作迭出,艺彩纷呈。我从3个维度进行观察与思考,集结成以下现象:

现象一:广东省粤剧院再一次展现出其艺术力量的雄厚,并再次起到引领粤剧大胆迈步的作用,且步步精进,不拒争议,舍去偏执,不盲目听从,更不被作品表象的美迷惑,而注重作品所表述核心本质的呈现。作为主创者首先省思作品硬核关键点的短板和优长,绝不人云亦云。始终保持认知的智慧和犀利的眼光,与自己作品不断死较劲,使得每一部作品都为粤剧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与亮色。

现象二:非遗项目客家山歌破“土”而出,小剧种登上大舞台,风格别具,且是本土作家、本土导演而为,可说是本届艺术节杀出的“一匹黑马”,强壮了本土创作队伍的自信感。

潮剧《绣虎》许建梅摄

现象三:潮剧稳中有进。本届艺术节潮剧参评作品《秘密交通站》和《绣虎》奖项的取得和题材创新,显示出满满的正能量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在综合呈现上比往届都有所提升。

“梅州现象”成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馗

地方大剧种、代表性大院团的创作优势,在本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得到了充分展示。在终评入围的15部作品中,《绣虎》《秘密交通站》《韩江纸影人》《赠梅记》《如是传》等5部作品,显示了潮剧在省、市、县三级表演院团中的创作实力。而广东粤剧院《八和会馆》《红头巾》、广州粤剧院《清水河畔》、深圳市粤剧团《东江传奇》,以强大的艺术阵容,邀请国内优势的主创力量,强化精品创作方向,在广东省数十个粤剧表演艺术团队中,标识出了不同于基层院团定位的创作理念。在艺术节上获得剧目大奖的粤剧《红头巾》,是代表当前广东戏曲乃至中国戏曲创作高度的一部优秀力作。

舞剧《瑶山那抹红》选段 许建梅摄

“梅州现象”则是在此届艺术节上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梅州包括山歌剧、汉剧、木偶戏在内的多部作品,总计获得15个奖项,在全省遥遥领先,优秀的创作成果彰显出梅州戏曲创作发展中的独特经验。艺术节上来自梅州戏曲院团所创作的4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展现着梅州戏曲人不拘一格的创作思路。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白鹭村》,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将时代转型变化的诸多因素,倾注在一对姐妹数十年的恩怨间,用人性深处的理解和宽容,表达在贫困与发展中无法泯灭的尊严和亲情。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春闹》,用浓郁的喜剧创作方式,通过铺设两条戏剧叙事线索,围绕两代扶贫干部矢志不渝的扶贫工作,展示着贫困与尊严激发人们改变生活的力量。而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音乐剧《血色三河》,展示三河坝战役中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浓郁的客家文化风情,结合现代舞台艺术,共同形成对革命题材的现代表达。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创作的《王昭君》,张扬汉剧剧种个性,荟萃汉剧丰富的板式,以突出的传奇性表达民族团结的宏大主题。

责编:杨晓君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