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指尖上的古典记忆,松江姐妹花的这项老手艺,你会做吗?

2020-12-14新闻17

原标题:指尖上的古典记忆,松江姐妹花的这项老手艺,你会做吗?

民间艺术的魅力,倒不是说“接地气”,而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阅历和人生轨迹,展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风情。佘山盘扣就是一例,与烙画、竹编等,构成了当地特色非遗保护项目。

64岁的夏惠娟和55岁的王伟勤家住佘山镇桃源路,是一对盘扣“姐妹花”,制作盘扣近三十年了,曾经的盘扣是她们维持生计的“手艺”,而今在她们退休后,放下“享清福”的闲散日子,又再一次细致地绕起彩丝线,将千百个不同纹样的盘扣作为民艺智慧的样本,留存在佘山。她们手中的盘扣也从实用逐步走向了时尚,彩条相绕的青虫扣、双带回绕的螺蛳扣、金丝边叠绕的蝴蝶扣、两相互旋的琵琶扣……一张八仙桌上摆满了样式不一、色彩绚丽的精美盘扣,俩人逐一介绍,如数家珍。

“你发现没?经典的中式服装都是用盘扣,在正面固定衣襟,所以盘扣跟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形影相依的。”接触多了,谈起盘扣里面的门道,夏惠娟和王伟勤二人非常熟悉。盘扣也称盘纽或纽绊,作为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多见于旗袍或披肩上。盘扣花样繁多,有模仿动植物的,如金鱼扣、菊花扣;有盘成文字的,如寿扣、囍扣;有几何图形的,如一字扣、三角扣。每一例盘扣都有表现其特征的名字, 粗略数下来有近百种之多。盘扣的材质也有很多,或棉、或丝、或布,各有千秋。

“佘山镇这边起初做盘扣的人很少,后来手口相授,做的人激增,多数盘扣出售到国内其他地区,还出口到日本呢,现在做的人又少了。”夏惠娟说,自己最早做盘扣是想多赚些钱补贴家用,制作一副五角,一个月能拿五十元,后来发现越做越喜欢,痴迷和钻研,如今是每天想着“研发”新花样。“我们会做的种类很多,无论是盘花、珠串还是编结,都会融入盘扣元素。”王伟勤告诉小松,自己和夏惠娟是当地较早一批制作盘扣的人,师傅只教了盘花的打头基础,其余步骤只能依照厂里发来的图纸一遍遍自己琢磨。“我一度想过放弃,打头怎么打都不会,来回打了很多次,心想不做了。”王伟勤想起学习的经历时感慨良多,“后来还是坚持试了多遍,有一次突然就通了,一通百通,越做越会。”

盘扣虽小,却包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种别致的工艺性。其制作工艺包括了盘、包、缝、编等多种手法,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的是精致和一丝不苟的自我涵养,将其点缀在服装上更是锦上添花,惹人喜爱。美的背后也考验着盘扣人的手力、眼力和耐力。王伟勤打开一个塑料盒,拿出盒中的一副老花镜和一枚顶针回忆道:“这么多年来,我的手时常会被针扎到,流血了就挤出血滴子继续做,手指也因收绳时常年用力受了伤,眼睛到晚上就干的睁不开。”夏惠娟说,自己做的最辛苦的一次是连续做16个小时,熬到半夜两三点,做出了500多个盘扣,很累,但却很有成就感。

如今,盘扣不仅作为纽扣使用,还可独立观赏,是一种新颖的工艺美术作品,在样式设计、颜色搭配等方面也极为讲究,给了设计者充分的提升空间。在对盘扣技艺熟能生巧后,夏惠娟和王伟勤合作钻研了许多新式花样,一款两人起名为“乌龟扣”的盘扣由双线套编而成,多层花形轮廓中“隐藏”着一颗五角星,因整体看似龟壳,故起名为“乌龟扣”。“自己琢磨出的难花样,自己也会忘,要再琢磨几个小时才能摸到规律。”在两人看来,创意花样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精神,她们不会为了花样好看而放弃对盘扣牢固的高要求。市场上烫、粘的固定方式不牢固,精到的扦边工艺和紧致的编织手法可以更好的固定盘花,夏惠娟和王伟勤乐此不疲地钻研和挑灯夜编,透露出的是手艺人背后的工匠精神和坚韧意志。

“两个人,那就是‘双枪老太婆’,互帮互助、通力合作,我们接到订单后,谁先做完就帮着对方做。”姐妹花、双枪情,嵌润在流失的岁月和缠绕的盘花中,王伟勤说,前不久两人还被邀请到学校教学生们盘扣手艺,她很高兴这门手艺能走出桃源路,走进校园,长久地传承下去。

文字:牛立超 朱颖宏

图片:姜辉辉

编辑:周雨薇

#盘扣#手艺#姐妹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