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母亲爱孩子,怕孩子冻着,所以,当母亲觉得冷的时候,就会给孩子多穿衣服,于是,我们知道了“有一种爱叫妈妈觉得你冷”;
男女朋友谈恋爱,明明男孩对女孩呵护备至,关爱有加,一心一意爱着他,无奈,最后不知道为什么女朋友还是要和他分手;
在公司里,老板和员工之间似乎永远找不到一个契合点。作为老板,认为员工应该与公司同舟共济,以司为家,不求回报只问付出;而员工,则很多时候都是满腹怨言,平时加班熬夜,老板似乎看不见,升职加薪闭口不谈,年终奖也没见涨.....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常存在着这样的感觉错位。就像文中的母亲、男朋友,老板和员工一样,妈妈自己觉得冷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殊不知孩子是纯阳体质,活泼好动,穿很多衣服反而容易出汗,着凉感冒;男孩对女孩呵护有加、关怀备至,紧密跟随,却并不是女孩喜欢和想要的方式 ;老板认为员工做的永远不够,没有主人翁意识,员工认为老板太小气,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
01 我们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看事情、想问题,认为事情的客观本质就是自己看到、想象的那样,把自己的意志、情感强加到他人的身上。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一名讲师,平常的工作一般都是辗转在不同的培训班。
在几天的学习中,看到学员们上课都在认真听课,积极互动,气氛很活跃,态度也端正。所以,对他们印象良好,也认为他们应该对这次培训也很满意,很有收获。
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像我所想象的那样。我以为听了一些老师精彩的授课、感人的分享,试图会让他们沉睡的心灵,唤发出新的渴望,以深层次的思想、价值去感化、触动他们,所有的人都会感触很深。然而,通过写学习心得可以看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简要概括、肤浅的表达,并没有触及内心,而产生醍醐灌顶的效果。
我以为的精神唤醒、内心的觉醒,只不过是我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却误以为他们也有共鸣,也能顿悟,不经意间犯了虚假同感偏差的错误。
什么是虚假同感偏差?《墨菲定律》一书中,是这样描述:是指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
说白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如果想法不一样,就是别人的问题,那些人无疑都是奇怪的人。
在生活中,尤其是对自己身边的人,经常会犯这种错误。比如,我习惯早睡早起,所以每天下班回到家,就会抓紧时间做该做的事情,例如吃完饭后,带带小孩,帮小孩洗澡,自己洗漱,收拾东西,力争在晚上十点前把要做的事情全部完成,然后哄小孩睡觉。
而我家那位,吃完饭后喜欢刷刷手机,有工作的事处理工作,或者跟孩子玩,基本上10点前全部是自由的时间,但是他没有这种紧迫感,通常是十点过后才开始洗漱,弄完后差不多十一点,再追下剧,每天晚上都将近十二点才睡觉,有时一点,说是洗完澡睡不着。
并不是他不求上进,他也是一个积极进取、目标感很强的人,但是个人的习惯就是这样。刚开始,我经常说他,别人加班熬夜是工作所迫,他不用加班每天也这么晚睡,我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习惯。在我看来,明知熬夜是一件非常伤身体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改掉这种习惯早点睡,我认为他也应该像我一样,养成早睡的好习惯。所以,跟他吵过好几次,还是没有改变,而我,既感到无法理解又无能为力。
我想,这就是一种虚假同感偏差。
在生活中,对于我们越是亲近的人,越是想要去改变他们,包括我们对待自己孩子,总觉得是为他们好,想要他们去做我们自己认可的事情,可事实上往往却事与愿违。
02 为什么会出现虚假同感偏差?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经验、认知、需求都不一样,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各不相同。
就拿我培训班的学员来说,因为我知道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提升自己,同时又能赚到钱的行业,看到许多普普通通的人在这里凭借自己的努力,赚取了非常不错的收入,所以,我希望每一个新人都能加入这个行业,给自己至少一年的时间,全力以赴,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借助这个平台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毕竟选择大于努力,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选对平台很重要。
然而他们大部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保险行业的人,对于保险行业基本不了解,纯属小白。来这里学习,有时只是抱着学习了解一下的心态参与,如果感觉好可能就会留下来试一试,感觉不好很可能就会溜之大吉,粗浅的认识与判断可能就会使他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我的希望与他们进来的初衷、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和自身的需求与定位,存在着差异,所以就造成了这种偏差。
虽然在学习上,他们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也很活跃,但是这并不一定代表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我却从这种表象以为,他们感受深刻,内心产生共鸣,认可和接受了这个行业与平台。事实上,却不仅如此。
所以,不管看到的是怎样的状态,都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而是要真正去了解他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真实的反馈与想法。就像《墨菲定律》一书中说的,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试图改变别人,却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不会换位思考。无法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自然也就解决不了对方的问题。
对于身边的亲人也是一样。要想改变他们,就要深入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与需求,然后采取对应的方法。
03 如何避免虚假同感偏差?做到我要的就是你做的,你做的也是我满意的。
要避免虚假同感偏差,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从了解倾听开始,到沟通接纳,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强势地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第一,包容、尊重对方,能接受和容纳对方的观点与意见。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就算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也有他独立说话的权利,不管他说得对或是不对。这不仅是他本身的权利,也是作为沟通的另一方,我们应给予对方的包容与尊重。
所以,在日常沟通中,也许我们会认为对方的做法或想法非常地不合常理,而恨不得生拉硬扯地想帮他纠正过来。然而,这只是我们的想法。在未获得他的许可之前,我们束手无策。
反过来想想,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是无所谓对错的,只是各人的习惯或想法不同罢了,就像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代人,对于生活习惯、对于孩子的抚养、教育方法,总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的地方,这个时候,如果一定要争个你对我错出来,可能家里天天都会鸡飞狗跳,永无宁日。
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倾听,多沟通,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想,当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对方,这样既尊重了对方,又不再那么固执己见、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就会想出一些折中的办法,使问题迎刃而解。
第二,重在沟通,把话说明白,不要“我以为‘地想当然。
有时候,我们与对方表达思想或看法,常常喜欢简明扼要地说,而不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完整,原因在于,我们喜欢以己度人。以为我们自己清楚明了的事情,别人就算不完全懂,至少也明白个四五分吧。
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喜欢藏头藏尾,抛出一句让别人莫名其妙的话语让人去猜。勤快负责任的人可能会多问你一句,而懒散的人,则就算不明白也不了了之。等你回过头来要结果的时候,告诉你不明白你当时的意思是什么。这种”我以为“的情况在职场上下级或同级工作协助的时候最常见。
那么,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作为主动沟通的一方,把我们自己的需求,想要对方配合或执行的事情、想要达到的效果表达清楚,让对方完完全全地明白你的意思,这样才是良性有效的沟通,也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第三,换位思考,学会共情,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之所以,我们会产生虚假同感偏差,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共情心,不懂得换位思考。
什么是共情,共情的前提是移情,简单地说,就是转移感情。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发自内心地体谅别人,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别人。
比如,我们家的那位,不习惯早睡的原因在于,因为白天工作繁忙,没有自己的时间来休闲放松,所以只有晚上大家都睡了,看下手机追追剧,以缓解工作的疲劳和压力,如果是我,可能也会这么做。
当从这个角度去了解之后,就会对他的行为更理解,这就是换位思考和共情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如果能学会共情,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与信赖,让你不只是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是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然就总会有一种被“蒙在鼓里”的感觉,让你不自觉得变成局外人。
总之,要避免虚假同感偏差,需要我们不但要看清事情的表象,还要透过事物的表象去看本质,了解事情真相,这样才能发现和掌握事情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巧和方法,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