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形式上采用黄帝和岐伯对话的形式,因此后人将医术称作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合为162篇。
从整体上看,其理论的来源不外乎“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两大基本内容。天地浑然一体,顿分阴阳两极,又化生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实际上就是用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来取类比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山海经》
《山海经》内容包括地理、神话、宗教、动植物、矿产、医药等诸多内容,可谓古人的百科全书。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驳杂,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知道该把它如何分类。
汉朝时,《山海经》放在“术数略”下面的“形法”类,属于巫卜星相之类的书籍。隋朝时则放在了史部地理类,而清朝干脆放在子部小说家类。
全书共计18卷39篇共馀字,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
《连山》
是一种已失传的古籍,据《周礼》记载,相传为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成书于夏朝。《连山》和《归藏》《周易》并称为“三易”。
《连山》为“三易”之首,被认为是夏代的易,和《周易》不同,它是以艮卦为首。
《连山》在东汉时尚存于兰台”据说有八万言。后逐渐亡佚,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是把别的书中引用的《连山》字句辑在一起,残篇断句,靡足珍贵。
《归藏》
归藏》是传说中的古易书,与《连山》《周易》统称为“三易”。相传为黄帝所著。
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魏晋以后已经失传。殷商的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394枚约4000字的易占简,被认为是《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
《周易》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辞,爻辞,成为一个严密的体系。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尚书》
《尚书》在先秦的古代叫《书》,后世称为《尚书》。尚者,上也,上古之书。现代的《尚书》共有58篇文章。
《尚书》的内容涉及到虞、夏、商、周四个朝代。所以,又在归类后分别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中的《洪范》一篇系统提出了“五行”学说。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著,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把周易卦爻、黄老养性、炉火炼丹融为一体,属于易学中的“丹鼎炉火”一派。
《周易参同契》大致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以月相纳甲和十二辟卦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则来指导炼丹的火候。
后世道教“外丹”“内丹”的说法都源于这部书。
《太玄》
《太玄》为西汉扬雄所著,是扬雄模仿《周易》所作。传说扬雄写这部书,梦见自己从口里吐出凤凰,凤凰落到这部书上,过了一会儿才消失。
扬雄提出“玄”的核心概念,与《周易》的阴阳二元论不同,而是一种以天、地、人三才为模式的多元论。
《太玄》一书历来号称难懂。书成后,扬雄的好友刘歆劝他说:“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意思是他的书不易理解,恐怕只有被后人用来盖酱缸了。
《元苞经》
《元苞经》为南北朝时卫元嵩所著,与扬雄《太玄》,司马光《潜虚》同为“易外别传”之书。
《元苞经》是以坤卦为首,排序跟《周易》也不一样,极少有人看得懂,据说卫元蒿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有神鬼莫测之机。后来有人研究《元苞经》,说是保留了许多《归藏易》的元素在里面。
《推背图》
《推背图》传说为唐代袁天罡、李淳风所著,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
书名来自最后一幅图像:二人推背而行,下面“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