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压得无法喘息,只能非常麻木的重复着每日单调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回忆和怀念小时候那种没有束缚、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在回忆的间隙许多人惊愕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快了,这是为什么呢?和宇宙加速膨胀有关吗?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和宇宙膨胀有关,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宇宙膨胀,以及它膨胀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目前,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科学界主流的起源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感受到的一切规律,全都起源于138.2亿年前那场创世爆炸。
在尚未发现大爆炸理论的时代,人们认为宇宙是永恒的静止,但随着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人们才第一次知道宇宙有着膨胀的可能。
1928年,哈勃发现了红移现象并推导出“哈勃定律”,使得人类对宇宙膨胀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最后,在多个观测证据的证明下,宇宙不断膨胀并成加速趋势的事实最终被确认。
依靠着得到的事实和证据,科学家们完善了理论,并对发生在138.2亿年前的那场爆炸进行了推演:在爆炸发生后的1皮秒,我们所熟知的粒子诞生了。而随着粒子一同出现的还有空间的暴涨,不过这种暴涨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速度逐渐放缓。
依靠着对宇宙尚不深入的了解,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发现了时间和速度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奇妙的关系——物体速度越快,作用在其身上的时间越慢。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乘坐光速飞船到宇宙中遨游一分钟,当我们重新回到地球的时候,地球上可能已经过去了上千年。可对于在宇宙中遨游的我们来说,其实并没有感受到如此长的时间流逝。
如果对这个过程还不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一部电影正常播放是2小时,此时我们为了看得更细致,将其播放速度调成了0.5倍,也就意味着电影从2个小时变成了4个小时。
虽然播放时间比之前长了一倍,但内容其实没有丝毫改变。这就像去宇宙遨游,对于遨游者本身而言,时间没有多一秒也没有少一秒,但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时间却过了很久。
按照狭义相对论,速度影响了时间的流速,而宇宙的膨胀就是空间的膨胀,现在将两个者结合到一起,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若足够远的地方有一个天体,因为宇宙在加速膨胀,这个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光速。
如果那个天体上有生物,那么对于那个天体上的生物来说,身处地球的我们运动速度已经超越了光速,可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时间在变慢吗?所以说时间的快与慢只是人类的一种相对定义和感觉。
而这时另一个问题来了:既然时间流速是主观上的感觉,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从主观上感觉时间变得越来越快了呢?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也很感兴趣,相关的实验甚至能够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890年,一位心理学家曾让一些老人和一些年轻人分别对时间作出比喻。
年轻人的比喻大都是缓慢、平和的,例如慢慢绽放的花蕾、慢慢发酵的陈年美酒等等。而老年人的比喻则和年轻人完全相反,他们的比喻大都急促、紧张,比如飞驰的火车、湍急的河水等等。
与之相类似的实验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被大量、反复进行,而得到的实验结论也几乎都是大体相同。
法国哲学家保罗·珍妮特(Paul Janet)从中得到启发,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阐述了年龄和主观时间流速之间的关系。
珍妮特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一年时间有不同的感受,同时在其一生中占据的比例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一个一岁的婴儿那里,一年占据着他100%的生命。而对一位50岁的中年人来说,一年则只占据了其生命的2%。按照这个规律计算,一年所占比重其实是和年龄成反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理论或许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但其实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因为它的模型过于简单,得到的实验结果并不精确。
不过,虽然该理论没有成为主流,但是却从数学领域总结了人类认识和感受世界的方法。简单来说,当我们首次接触到某个事物时,对它的了解会在短时间内极速上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增速会越来越缓。
其实对于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的感受,一种名为“首次记忆”的理论同样也能够进行解释。
按照该理论,人类的大脑通常会根据记忆来判断时间的长短。在童年时期,由于年龄小经历的事情非常少,所以会有很多首次经历的事情,比如第一次上学、第一次旅行、第一次爬树等等。这些“第一次”在记忆中会留下深深的痕迹。
而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次”记忆越来越少,大脑会因为误判记忆的时间,所以当我们回忆小时候的经历时,会觉得小时候的暑假、小时候的夏天过得非常充实漫长。
正如上文所说,时间是主观相对的,有了儿时“漫长”的记忆做对比,自然会觉得现在的时间过得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