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日记·12月13日 | 铭记伤痛 珍惜和平

2020-12-13新闻15

2020年12月13日,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伤痛,被铭记。

83年过去,年近九旬的老人路洪才依然能够颤抖着手数出当年被侵略者杀害的家人,“日本兵搜查发现了外祖父一家藏身的地窖,用机枪向洞里扫射,我母亲、妹妹、外祖父、外祖母、二舅、三舅全部遇难,仅有在洞外的奶奶幸存了下来。”尽管当时还是懵懂幼童,可是这段往事却经父亲的回忆一遍遍刻在了路洪才的心里,永远无法抹去。“一大家子人,死了一大半,怎么能不恨啊!”

老人总是一遍遍把这段历史说给年轻人们听,既为传承,更为激励。“无论怎么惨,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被否定的。我们年轻人要努力工作,让祖国强大起来,我们才能有和平安稳的未来。”

同样九旬高龄的谢桂英,说起南京大屠杀会哭,说起这些年来与日本友人的情谊也会抹眼泪。1937年,母亲带着她逃出了南京城,留在家里的父亲被日本侵略军杀害,死讯传到乡下,母亲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直到过了两个月,他们回到南京,看到满街都是死尸,家里的房子被烧掉大半。“一想起来就止不住地流泪。那年冬天,我带着弟弟去外面挖野菜,碰上了日本兵。日本兵把我弟弟摔在菜地上,然后拖着我的两只脚在菜地上转来转去。我的头碰到地上石头,流了好多血。日本兵看我不行了,才放了我们。家里那时候没有药,母亲用柴火灰按在我头上,现在还有个疤。弟弟却死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和日本退休小学老师松冈环找到了谢桂英,鼓励她在世人面前大声说出这段战争中的家族惨剧。2002年,老人参加了日本友好市民团体“南京大屠杀60年全国联络会”在日本多个城市举行的南京大屠杀证言会,松冈环陪着她到一个个日本城市去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和自己的遭遇,二人的友谊也就此结下。“那是我第一次去日本,我曾经想过这辈子也不要踏上日本的土地。”谢桂英说,“杀害了我们成千上万同胞的是侵华日军,不是日本这些善良的人。只要不打仗,两国的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平啊。”

冬日的纪念馆,前来祭奠的幸存者很多已步履蹒跚,人数也日渐稀少,但记忆的传承并未因此而停滞。

“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明共!”“此生不悔中国人,来世还做中国魂”“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南京云锦路地铁站2号口通道处的“和平许愿墙”上写满了留言。家住浦口的岳女士12日一大早就带着儿子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老师和他们讲了国家公祭日的事情,他就记在心里,虽然他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他知道战争一定是不好的。”岳女士说,7岁的儿子在留言墙上写下了稚嫩的“我爱中国”。

90后庾嘉成则特意从广东赶来南京,并在留言墙上写下“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振兴中华”,“我是党员,纵观世界,有很多国家因为战争,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我很庆幸生在中国,祈祷世界和平。”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大屠杀死难者。七年来,“史上最完整”南京大屠杀同胞丛葬地电子地图上线;“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已经进入第四季;南京市很多普通高中国际班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要接受“行前一课”教育,学好历史,打好一个中国人的底色。七年来,每年国家公祭期间,都有数百个侨团在五大洲共同举办海外悼念活动,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和平志愿者队伍不断庞大,南京成为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

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已从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

#国家公祭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