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省、市非常重视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以下简称“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建设,要求对标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实验室建设标准,高水平推进这一省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自启动建设以来,各方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全力支持。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实验室内部结构改造已完成,外墙装修预计本月完工。热处理实验室、腐蚀实验室、样品制备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力学性能实验室、显微组织实验室六个实验室已装修完毕,实验设备采购即将开标,预计9月下旬陆续到位,届时实验室将正式投入使用。
汇聚人才力量与高校优势互补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不仅是重要的科研机构,也是阳江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基地。实验室面向国家海洋战略需求、海上工程建设、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需求中合金材料智能研发、海上工程装备制造、深海资源(油气)开采、高端工模具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依托北京科技大学、安泰科技等在合金材料领域有深厚研究基础的共建单位建设。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尚成嘉教授作为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主任,经常深入本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阳江是“中国刀剪中心”,聚集了数百家五金刀剪企业、多家合金材料企业,产业链完备,但多年来没有一个专门研究材料的机构,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将弥补阳江本地合金材料研究的空白。
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规划由10名固定研究人员组成,计划柔性引入3—5个研究团队,吸纳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科研人员加入。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样作为一个人才聚集、培养的平台,目前,北京科技大学郭福建、袁胜福两位博士正式与该院校签约,投身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兼顾教学。“高校和实验室人才共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相利用,对阳江高水平人才聚集起到很大作用。”尚成嘉教授对记者说,两位博士落户阳江只是大平台引才的开始,他的部分博士也有意向加入实验室的建设,未来,许多高端人才还将陆续为阳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立足企业需求转化研究成果
立足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题是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的定位。生产一件产品,选材是第一步。尚成嘉教授总结,在以往的生产中,不少企业选材用材主要依靠经验,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支撑。针对企业的短板,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围绕合金材料智慧研发平台开展技术研究,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一个实际的模型,用模型体现规律。同时,智慧研发还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五金刀剪选材用材数据库,输入制作刀剪、冶炼金属的每一步技术要点,方便检索技术、溯源错误。“经验往往比较模糊、不精准,我们以理论和大数据的方式,即使经验不足的技术人员,在数据库的支持下,也能快速选到合适的材料、了解冶炼的技术。”尚成嘉教授介绍。
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将于今年下半年试产运行,阳江刀剪龙头企业金辉刀剪公司成功收购北京百年老字号剪刀品牌“王麻子”,国内知名品牌汇聚阳江,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当前,我市一些企业转型升级,研发更高端的产品。新产品质量如何,企业“自我评价”还不行,需要经过工程验证才能给出专业的评价结果。尚成嘉教授介绍,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不仅要帮助企业选材用材、开发新产品,还将围绕南海环境工程材料测试平台转化研究成果,测试产品得出实时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修正问题,最终证明产品的品质,这对产品推广应用至关重要。
不仅要研究技术,还要将核心技术规模化,带动当地生产、发展,这是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最终的目的。尚成嘉教授告诉记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最终的表现一定是做出具体的产品。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还将打造合金材料中试基地,通过实地操作做出实实在在的产品,验证实验室的想法。走访中,部分企业有意向与实验室合作,联合在企业建立中试基地,就近验证新产品的品质。
立足阳江发展辐射服务全国
作为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尚成嘉教授以往的研究都走在科学前沿,如今立足阳江,他将目光聚焦在应用技术、生产技术上。每次走访企业,他和团队认真搜集企业面临的问题。他认为,太前沿的技术只有国家或超大型企业才有实力运用,而更多的企业更需要的是解决技术瓶颈。“我们的定位就是为企业服务,针对阳江的实际开展研究,服务企业的需求,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尚成嘉教授说。
在筹建过程中,实验室今年已组织开展高端刀剪用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碳化物调控、激光熔覆刀耐腐蚀性优化技术等项目,促进解决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此外,还立项新型高端刀剪用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基于金属注射的五金刀剪成型技术研究等多个重大科技专项。
此前,曾有黑龙江、湛江等地的企业曾向尚成嘉教授团队发出求助信号,遇到的难题得到妥善解决。尚成嘉教授介绍,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将立足区域优势、技术产业需求、国家战略,通过聚集整合全国合金材料科研创新力量,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作用,引领合金材料研究,提升五金刀剪产业素质,服务阳江、广东,辐射全国,推动建设千亿级合金产业集群,为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陈子玲
摄影/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