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区”

2020-12-13新闻7

铭记历史 · 珍爱和平

1937年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11月22号,留守南京的20多位国际友人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他们与中方人士一道建立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托起了中国难民“生”的希望。

2020年距离那段惨痛的历史已有83年,今天的南京城祥和繁荣。

岁月更迭,历史永存。

追忆过往,珍爱和平。

请跟随我们《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区”》▼▼▼

1937年,南京的白昼短暂,寒冬的黑夜漫长。

83年前的今天,南京经历了它的至暗时刻,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这血与火的人间炼狱中,一批留守南京的正义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了二十多万南京平民百姓免遭日军屠戮。

历史长河的冲刷,没有掩盖残酷的真相,也不会熄灭人性的光芒。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带着感恩之情来怀念这些名字:

约翰·拉贝,这位德国商人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他曾目睹无数惨案的发生,多次向日本大使馆抗议日军在南京的杀、烧、淫、掠暴行,并写入著名的《拉贝日记》。

明妮·魏特琳,她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庇护1万多难民,其中妇女儿童达9000多人,难民尊称她为“活菩萨”。临终前她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她的墓碑上最醒目的地方刻着四个中国汉字——金陵永生。

罗伯特·威尔逊,出生于南京的他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又返回南京鼓楼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1937年冬天,他和医院20多位中外医生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挽救被日军机枪和刺刀伤害的难民。当年,威尔逊被人称为“蓝眼睛的南京人”。

约翰·马吉,他冒着生命危险,用仅有的一台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南京大屠杀影像,又由国际安全区总干事乔治·费奇将这些影像缝在大衣内衬里带离南京拷贝。这些真实的镜头成为南京大屠杀不容辩驳的铁证。

……

在仅有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共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人满为患、疾病流行、粮食不足,安全区内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当时安全区内储备的全部食品,还不够维持难民们一个星期的口粮,数十万饥肠辘辘的人们陷入绝境中。这时,一位国际友人捐赠出了100吨的蚕豆,麦卡伦一次次开着救护车运送蚕豆,被难民称为“运粮大使”。对于挨饿受冻的难民来说,这些蚕豆不仅仅是他们救命的口粮,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

慢慢的,安全区内传唱起了这样一首《蚕豆歌》,“渴望蚕豆做早餐,蚕豆做午饭,蚕豆做晚饭……”而今天的我们,在这优美舒缓的歌曲声中,听到的不仅是哀凉,更有爱、感恩、希望。

83年来南京安全区已经重叠过无数行人的足迹,但当我们再次重走安全区,那些有关他们的记忆依旧熠熠生辉,就像经受无数次锤炼的真金,能经得起岁月的侵蚀和风化。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当年第一个难民收容所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宁海路5号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人们在这里纪念这些国际友人的壮举,人们在这里感恩和平的不易,人们在这里传承人道主义精神。

昔日饱经战火蹂躏的苦痛之地,如今已经浴火重生,变成珍爱和平的记忆之地。即便寒意日深,暗夜渐长,但每当街道楼宇被暮色掩盖,便能看到华灯初上,溢彩流光流淌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映亮了每一个人眼中的幸福。

我常常想,一座城市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拥有了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