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哙,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并不是一个显眼的名字。同样,作为战国七雄的燕国,也并非是最强的国家。
然而,正是这个名声不显的北方燕国,却是承自周朝数百年,血统最纯正的战国七雄。
由于地处北方,燕国一直不被其他国家重视,但就在这样的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发生过两件冠绝古今的奇闻。
第一件,发生在燕国第三十八代国君——燕王哙身上。
燕王哙作为周武王亲弟弟——周召公的直系后代。生来就身怀一种崇尚先贤的品德,而这种品德日积月累,最终酿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理想。
可惜他生错了年代,否则成为一代圣王也不是不可能。
而在混乱的战国时期,和平本来就是奢侈的概念。被赵国和齐国环伺,燕王哙对燕国的未来忧心忡忡。
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达成燕国的和平。
最终,为了践行理想之路,他做出了一件震惊天下的举动。
都说古之圣贤莫过于尧舜,为什么呢?
难道只是因为他们贤明,爱民,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不,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们对于王位的更替,都选择了一种平和过渡方式——禅让。
这种制度开启了共和制的雏形,但并没有持续多久。大禹开创了夏朝,封建制具有必然性地在历史上出现。
为什么禅让没有继续下来呢?
归根究底,在于中国人对于血脉的崇尚。同时,文明的迈进,也滋生了野心和私欲。
谁不想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后代?谁不想让自己的王朝万古不朽?
于是乎,禅让制必然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主义。
而且,尧舜禅让只存在于古老的传说中,至今学术界都没有确切证实这一制度真正存在过。
然而,在自诩血统最纯正的燕国,在理想主义者燕王哙身上,这种传说中的圣王美德,竟然真实地再现了。
燕王哙在位时期,显著的人格特征为好贤,仁政,但也有一个鲜明的缺点,在政治上相对懦弱,从来没有过称霸的野心。唯一期望的只是燕国的和平,这一目的甚至要远高于富强。
可能是出于年迈和不自信,在晚年时,燕王哙在大臣的怂恿之下,竟然真的将王位禅让给权臣子之。
这一举动看似是一桩仿效先贤的美谈,实际上是一种极为愚蠢的举动。
自夏朝以来,嫡系继承王位,已经根深蒂固。王位旁落往往伴随着流血和杀戮,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会触动正统和贵族的利益。
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外姓,根本不考虑太子和贵族的意见。不出意外地点燃火药桶,在王族血脉中引起巨大的反弹。
燕王哙渴求一生的和平,并不来自于外地入侵,而是被自己亲手葬送了。
没过多久,燕王哙的田园生活还没有接近尾声。
太子与子之的矛盾彻底爆发。殊不知,在这鹬蚌相争的背后,早有一位老谋深算的渔翁,等待着收取最后的胜利果实。
太子和子之的夺权之战,以太子失败,子之惨胜告终。原本就不太强盛的燕国,经过这一轮的消耗,再也经不起战争的折腾。
就在这个时候,齐国出兵燕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攻破了燕国国都,抢夺燕国的财富,奴役燕国的人民。
燕王哙看到这一幕,在绝望和自责中死去。他理想中的共和制,最终化作历史的泡影。
反观秦国,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发展路线。
君权的高度集中,民智弱化到达了极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从血与火中脱颖而出,最终一统六合。
共和制和君主制之争,在混乱的战国时期高下立判。甚至可以说,这种制度根本不应该存在。
由于齐国的入侵,饱受苦难的燕国人背负着血海深仇。
燕王哙的庶子燕昭王,在烽烟未熄的国家继位。作为一个庶子,他比父亲和太子要更有志气。尽管国力孱弱,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复仇的渴望。
也是因为复仇的怒火熊熊燃烧,燕国的第二桩奇闻——无间道上演了。
比起梁朝伟在无间道中的潜伏,燕昭王招揽的一位贤能,为了替燕国复仇,整整在敌国潜伏了二十八年之久。
这位无间道中的主角是谁呢?
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的高徒之一——苏秦。
关于苏秦的事迹,历史更加关注于他发起的合纵抗秦的事迹,佩戴六国相印,成功将秦国挡在函谷关外十五年之久。
可谓一场奇迹。
但很少有人关心,苏秦为何而死。
对于苏秦这个人物,历史上一直聚讼纷纭。本文,咱们只取一种学说,来诉述他无间道的一生。
在合纵联盟破裂之后,苏秦因为那张伶俐的嘴皮,受到了多方抵制。没有人肯重用于他,哪怕是燕王都不再给他官职。
不久之后,苏秦便得罪了燕王,去齐国做了客卿。
但在此后的二十八年中,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他劝齐王大兴土木,搞垮了齐国的经济,而且说服齐王灭掉了宋国,搞得军队死伤惨重,疲惫不堪。
而齐国的举动引发了诸国的不满,燕国趁此机会,说服多国组成联军。由大将军乐毅率领,连破齐国七十多城,险些一举灭掉了齐国。
燕国终于完成了复仇,但其中功绩最大的卧底苏秦,却一直没有得到该有的荣誉。
直到他在齐国死于刺杀之后,更多的其从事反间活动内幕才爆了出来。但燕国人好像并不为此领情。
苏秦为了什么用二十八年,来帮助燕国复仇。历史并没有给我们留下确切的答案。
但不得不说,这场距今千年之遥的战国大戏,比香港电影无间道还要精彩得多。
对此,您有什么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