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
一排排两层小楼整齐划一,一座座农家小院整洁雅致,走进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仿佛进入城市社区。来到村民杨举义的家,门口小菜园里生机盎然,屋内各种时新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要不是政府把我们的老窑洞开发成地坑院景区,我们这些‘泥腿子’哪能搬上地面,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北营村是陕州地坑院景区的所在地,2012年景区开发之前,仅有274 户 974口人的北营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 3800余元。土里刨不到金,许多人纷纷外出打工。温饱问题解决了,可住房一直得不到改善。眼看着邻村竖立起一间间平房或二层小楼,北营村人却只能默默地守着祖祖辈辈的破窑洞。
地坑院被称为“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咋能让群众守着千年瑰宝过穷日子?陕州区遵循“保护先行、协调开发、注重品牌、永续利用”理念,让地坑院这个土窝窝变成聚宝盆,让世代穴居在这里的人们脱贫致富。
陕州区首先打造了龙头景区,一边搞开发、一边搞新村建设妥善安置村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达成了“一户一院,连片成排,统一建设”的共识,使农民旧宅换新家,实现全村旧貌换新颜。近年来陆续对100多座地坑院进行修复性建设,建成包括22个地坑院组成的民俗园休闲广场、小吃街百味巷、古街百艺苑等,崭新的布局,考究的装饰,22个院子主题各异,农耕院、纺织院、石磨坊、茅草凉亭、五谷丰登墙、牲畜马车……将古陕州的农耕文明展现得淋漓尽致。将破败的地下窑洞改成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游览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来。
一直在外打工的杨举义瞅准商机,在景区里盘下了一个饮品店,专卖冰糖雪梨。景区免收租金,只收点水电费,一年下来净赚两三万。杨举义的爱人在景区食堂帮工,月收入1600元,两口子再也不用天南海北奔波,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文化饭”。
地坑院龙头景区的火爆,带动了乡村游,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就业。景区先后解决北营村贫困户在景区就业11户15人,全村贫困劳动力已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就业率达100%,人均最低年工资收入18600元。
与地坑院旅游相对接,周边各乡村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高效农业为支撑的都市农业,油葵、百亩樱桃、百亩油菜基地和百亩石榴基地,陕州区传统农业和着地坑院开发的节拍,跳起古老地坑院的“现代舞”。
据测算,近年来,陕州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100户、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陕州地坑院开业以来,有效带动周边的北营村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00余户从事农家乐、运输、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实现增收2万元左右。(王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