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亦姝是当之无愧的清华才女。16岁时在《诗词大会》上一战成名,两年后18岁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这种文理兼优的学霸气质,折服了一众学子和他们背后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
这种学霸属性,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她妈妈说:“从1岁半就开始培养她阅读,从神话故事到唐诗三百首,从不间歇。”很多人不理解了,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什么武亦姝要从小跟语文死磕?
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回答也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因为,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根本学不通。”
- 1 -
得语文者得天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早在2017年就提出:“在新高考后,高考区分度主要在语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刚刚过去的2020年高考语文,总分150分。其中阅读70分(现代文阅读36分、古诗文阅读34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除了第16题名篇默写6分外,其余21题144分,可以说无一处不考阅读,无一分不考阅读。没有过硬的阅读能力,无论是直接考察阅读的现代文、古诗文阅读题还是间接与阅读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都拿不了高分。而过硬的阅读能力靠的是丰富的、持续的、高质量的阅读储备转化而成的语文素养。
- 2 -
语文应该怎么学
“语文应该怎样学”,这是个常问常新的命题。无论是今年等在考场外的高三教师还是刚刚迎来新生的高一教师,恐怕都难以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是应努力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还是应构建清晰到位的学科知识体系?是重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互动交流,还是重深入浅出的文本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素养植根工程团队”给出了另一种解读。他们在三十年前,在大部分课堂还是知识灌输性的传统课堂时,率先研究“素养植根”并一力推行。“素养植根”这一概念,源于课标,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强调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而它所践行的理念随着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结群而至而优势愈显。
2020年12月13日上午10点,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语文素养植根”团队联合打造的“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语文可以这样学”公益直播课继续上演,由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周小蓬带来第三期《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依据、结构特点和教学建议》,让我们一起听听周小蓬老师怎么说。
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