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京东健康上市首日涨56%,浅析互联网医疗的机遇和瓶颈

2020-12-11新闻15

京东健康首日涨56%

京东健康(06618.HK)12月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首日股价大涨55.85%,换手率高达5%,成交额达160.4亿港元,为当日港股成交最活跃的公司。

京东健康上市后受热捧并不意外,公司此前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中以上限定价,集资271亿元,成为港股2020年集资规模第二高的新股。

京东健康也打破了日本药企大冢制药维持10年的亚洲医疗健康领域最大IPO融资纪录。

2010年,大冢制药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23亿美元(约合178亿港元),创下当时该行业的全球IPO融资额之最。

盘中大涨逾七成后,京东健康的市值窜升至3439.7亿港元,跻身港股市值第20大公司,一举超越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阿里健康(00241.HK)的3215.5亿港元,包括保诚(02378.HK)、药明生物(02269.HK)、中海油(00883.HK)等诸多行业龙头也都被抛落身后。

京东健康也以逾84万份零售投资者的认购申请,成为2020年港股散户认购数量最多的新股,在港股历史上也能排至第三。

京东健康的资本故事确实值得憧憬,互联网医疗板块今年也很热门,股价走高并不意外,在蚂蚁集团的巨型IPO暂缓后,港股投资者终于能在2020年迎来一家优质新经济龙头公司,市场热捧也在情理之中,即使涨的太凶也会有投资者追入,没有理由,就是买。

竞争对手平安好医生表现疲软

相比京东健康被火爆追捧,另一家以在线家庭医生和网上咨询等为竞争特色的互联网医疗领军企业平安好医生(01833.HK),从京东招股日起至今半个月股价基本持平,微涨1%。

公司股价过去一年因新冠疫情概念一路飙升,从年初起七个月累升近1.34倍,但从8月初股价高位至今已回调约31%。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已在国内发展多年,如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大夫在线早在2006年便已创立,另一领先平台微医成立于2010年。

随后,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平台大批涌现,并且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内容也开始从挂号问诊为主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典型如医联、健客网、叮当快药、1药网、医脉通、健康界、丁香园等,均是专科慢病管理平台、医药电商、医疗资讯平台等细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当前,互联网医疗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从应用来看,互联网医疗的主要场景在于在线挂号、在线咨询和问医、查询个人检查报告、医生信息查询,长期医疗帮助则较少。其中,在线挂号、在线咨询和问医是占比最大,达到60%以上,而检查报告、医生信息等占比大概在25%左右,而更具发展前景的长期医疗帮助较少,不足10%。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医疗更多是线下医疗的辅助,起到一个就医分层的作用,一旦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检查、诊治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阿里京东平安“三足鼎立”

阿里健康(00241.HK)、京东健康(06618.HK)和平安好医生(01833.HK)是互联网医疗领域内当仁不让的三龙头。

新冠疫情被动加快了互联网医疗进程,京东、阿里等国内巨头纷纷挤入赛道,但竞争仍处在比钱多,比谁撑得住的阶段。

互联网企业在医疗行业“久攻不下”,进展有限。在行业刚刚兴起之时,乐观者曾认为,互联网医疗甚至是医改破除以药养医、突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的突破口,但现实很残酷。

在中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导致各大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居民就医体验迟迟得不到改善。

2013至2015年,以在线挂号和在线问诊为主的一大批互联网医疗产品开始走入公众视线。下载一个App,就可以在各大医院提前预约挂号,还能在手机上以图文或电话的方式在线问诊咨询。

随着资本涌入,2014年和2015年,最早开展在线轻问诊咨询服务的春雨医生获5000万美元C轮融资;腾讯领投的微医和好大夫在线也分获C+D轮4亿美元和6000万美元C轮融资。

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以及京东集团的京东健康,虽然2014年后才逐渐入局,但凭借各自生态的流量入口,迅速就占领了互联网医疗的头三把交椅。

体制内医院加速“线上化”

为满足疫情期无接触诊疗需求,“体制内”公立医院纷纷加速上线,和“体制外”互联网医疗行业形成壁垒分明的两大阵营。

腾讯的报告显示,疫情前约有170多家公立医院开通线上服务,至2020年5月,公立医院开通线上服务数量已超过1000家。

公立医院建互联网医院的热潮,有医院自发因素推动,也有卫健委层面的政策护航。

7月一场互联网医疗行业会议上,中日友好医院互联网医院工作小组组长、副院长崔勇指出,当前公立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称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可能出台规范,由国家层面组织国家级医院或区域性大型医院搭建共性的工作平台,有意愿的医院可“拎包入住”。

但是,“体制内”平台思路和“体制外”互联网医院目前能否真正兼容,仍是未知数。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前者实现难度颇高,各大医院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如果大医院都纳入,平台最终可能沦为摆设。此外,公立医院平台技术和运营维护效率能力也是一大挑战。

不能获得医保资质,也是现在互联网医疗的一大痛点。直到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发布“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指导意见,给出了医保局总体思路: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施公平的价格和支付政策,促进协调发展。

然而,进展并不顺利。平安医保科技称,目前服务准入和医保支付定价统一划归省级医保部门决定,但大部分省份公立医院执行对应等级医院普通门诊收费标准,也有部分省份自行制定收费标准,大多低于线下价格。

此外,互联网医院平台一般登记注册为营利性机构,面临更严苛的医保准入要求,支付总额也受到较大限制。相比之下,“体制内”公立医院在医保和支付总额方面都有政策优势。

尽管公立医院有体制和政策的优势,人们依然看好互联网医疗巨头的发展。

因为如阿里、京东等,已经布局整个产业链,覆盖线上与线下,且不断拓展供应链和用户渗透,并且帮助赋能线下需要互联网资源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药房和医疗机构,生态思维的想象力一定大于单点思维。

我们今天从京东健康(06618.HK)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首日股价大涨55.85%说起,分析了现时互联网金融三大巨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优势和瓶颈,也讲了一下互联网医疗的现状,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来自粤湾商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根据著作权人要求处理相关内容。

#行业互联网#京东#阿里巴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