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曲靖日报-曲靖新闻网
刘树彪手把手教学生写毛笔字。
今年57岁的刘树彪,是麒麟区茨营镇大麦村小学教师,在大麦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40年。他用40年的坚守诠释着对山村孩子和教育事业的挚爱,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山区的孩子,只为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今年8月,他荣获“2020年度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称号。
40年前的大麦村,当地识字的人不多,要找一名教师很不容易。教育主管部门要招考民办教师,刘树彪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初中生,从10多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那是1980年,刘树彪只有17岁,月工资只有17.5元。虽然工资低,他却很高兴,立志要当一名优秀教师,带领村里的孩子学好文化、走出大山。
没有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教育基本功训练的他边教边学,虚心向村里唯一的公办教师请教,一次次修改教案,竭尽所能在课堂上讲明白每一个知识点。为了胜任教学工作,刘树彪从1989年开始了三年的中师函授学习,又于1998年考入麒麟区教师进修学校学习。经过努力,刘树彪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从那一天起,他更加坚定了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里开始有不少人外出打工、做生意,赚了不少钱。有人动员他一起外出做生意赚钱,对他说,当老师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一辈子窝在大山里没多少意思。刘树彪一度也曾动摇过,可想到那些孩子们,他又打了退堂鼓。决不能丢下村里的孩子不管,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才是他的追求,刘树彪心里想。
40年来,他前后担任了20多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他从培养学生的习惯着手,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劳动,他探索设立了“无名值日”,凡是遇到老师因临时开会、请假不在课堂的时候,就挑选一名学生来“无名值日”,发挥监督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刘树彪特别注重学生的书写规范,针对学生书写不工整、不规范、乱画潦草的情况,他编写书写口诀让学生牢记。在板书、批语中,他始终作好书写表率,对少数书写差的学生,他手把手地教,从不放弃。
刘树彪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严格要求自己,钻研熟悉教材,始终做到不备课决不上新课。在课堂上,他总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提问。他特别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问题,课后时常把他们带到宿舍单独辅导,决不落下一名学困生。
大麦村小学是麒麟区最偏远的高寒山区学校,是麒麟区为数不多的全寄宿制小学,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担任班主任的刘树彪深知住校孩子的孤独,他像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时刻把孩子们的冷暖挂在心上。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还很差,刘树彪就陪在他们身边,耐心细致地教他们,有的孩子刚到学校,晚上哭闹不敢睡觉,刘树彪就耐心地安抚他们,为他们站岗,给他们安全感。
随着外出打工家庭的增多,刘树彪所教的孩子多数成为了留守儿童。不少学生生病时,父母不在身边,他就及时送学生去看病打针;有的学生比较调皮,学习不用心,甚至经常逃学,他从不放弃,更没有歧视,用无私的爱温暖他们、激励他们,有时候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宿舍补习功课;有的学生来自彝族村寨,刚进学校时不会说汉语,听不懂汉语,刘树彪就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在没有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前,有的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书费学费,刘树彪总是让孩子先上学再交费,对实在贫困的家庭,他就替他们交,有时还为他们付医药费。
40年来,刘树彪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知送走了多少学生,村里有的一家三代人都受过他的教育,有的夫妻和儿子儿媳都是他的学生。
本报记者刘成龙 通讯员贾海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