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兄弟阋墙,反而为慈禧的上位提供了契机?

2020-12-11新闻11

如果我们想要阻止一位历史人物上位,慈禧太后绝对名列榜首。

在中国诸多封建王朝临朝大女主中,慈禧太后绝对是后人痛恨的一个。吕后武则天之辈,纵然手段狠辣,起码在王朝治理上颇为业绩。慈禧太后把持权柄近半个世纪,既没有力挽狂澜的壮志和决心,也没有看清局势和民族未来的眼光和格局,把国家和民族沦为自己的玩弄物和陪葬品。

如果慈禧太后统治天下的半个世纪,能够竭尽所能挽救民族于危难中,整个国家和民族之后也许就无需遭遇如何深重的苦难?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只是,即使明知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还是忍不住想,为什么慈禧太后有机会上位?

慈禧太后上位的契机,仿佛冥冥之中自由安排。这条草蛇灰线,在道光朝就隐于不言,细入无间。一、至亲兄弟

清朝道光帝在位三十年。这位皇帝虽然一直践行清朝"勤政爱民"的家法,但非常可惜,道光帝是一个庸暗的无能君主。

这一点,在他选择继承人上就非常明显。

恰巧是他的庸暗无能,埋下了咸丰帝和日后恭亲王心生嫌隙的伏笔。

道光帝一生有九个儿子,十个公主。其中三个儿子死在道光帝前面。

等到晚年需要考虑立储问题时,道光帝的选择面很窄,只能集中于皇四子和皇六子上。

皇四子是日后的咸丰帝,生母是孝全皇后。

孝全皇后是道光帝一生最为宠爱的后妃,其晋升速度堪比顺治帝的董鄂妃。

孝全皇后死时年仅32岁。她的死因,传闻甚多,成为宫闱秘闻。

因此,道光帝对于孝全皇后留下的稚子,更为眷顾。

母亲死时,咸丰帝年仅9岁。照顾他的责任就落到当时位分最高的后宫嫔妃静皇贵妃身上。

静皇贵妃的亲生儿子皇六子与皇四子只相差两岁。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一起上书房,一起回阿哥所,形影不离,感情非常深厚。

但两个人之间的斗争也随着时间流逝,不期而至。

道光帝考虑立储时, 老大、老二、老三,三个儿子都已经去世,老七、老八和老九三个儿子年龄太小,不具备竞争能力。

道光帝只有两个选项,老四或者老六。二、理智与情感的抉择

人的一生中,迟早都会经历一次理智与情感的抉择。

无论他身居何处,为了什么必须做出选择。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只要选择错了,就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如果这个人是皇帝,选错了继承人,就是一个王朝的命运。

道光帝就是如此。

在两个儿子中,从理智上道光帝偏向于老六,日后的恭亲王。恭亲王的优势是才干。

在情感上,道光帝却偏向于老四。老四心思细腻柔弱,对待父母兄弟温厚宽和,更加符合古人对孝道的要求。加上对母亲孝全皇后爱屋及乌的缘故,道光帝情感上更加偏爱老六。

在道光帝迟疑中,老四的老师杜受田成功把握住道光帝的心理,让道光帝选择的天平最终偏向于四儿子。

杜受田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成功让道光帝看到理智和情感之外的内容,那就是封建王朝大家长特别看重的"仁孝"。

"仁"泛指有德者,具有广泛的道德意义。在王朝时代,一个君主如果具备仁孝的潜能,就会被广大臣民视为大幸。

道光帝晚年,带着诸多皇子前往南苑打猎。皇六子耿直,一展才华时,猎物最多。皇四子两手空空而回。道光帝问其原因,皇四子回答说:"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道光帝生病,宣两个儿子前去觐见。皇四子一见到老父亲生病的面容,就抑制不住悲伤的情绪;而皇六子则面无忧虑,对答如流。

两件具备代表性的事情算下来,让道光帝坚信,皇四子是最好的储君人选。

这个决策充分说明一个人的经历和教育是塑造眼界的主因。在紫禁城依靠传统儒家教育成长下来的道光帝,并不具备一个合格政治家该具备的战略眼光。不懂得已经走向颓势的清廷,需要的是一个强势、健康、具备魄力的领导人,而不是一个只懂得儒家道德的仁弱君王。

于是,在这场皇位角逐中,皇四子胜出。他就是之后的咸丰帝。

问题是,道光帝的犹豫不决,从未停止。

在他的遗诏上,遗命"皇四子立为皇太子,封皇六子为恭亲王。"

这种举措亘古未闻。

以往帝王遗诏上只会表明谁来继位,而不是亲自册封亲王。

这是新君要做的事情。

三、静皇贵妃的意难平

静皇贵妃作为咸丰的养母,有记载说她"贵妃舍其子而乳文宗(咸丰),故与王如亲昆弟。"

这不过是官方的场面话而已。

要真能做到爱她人之子,倒也是一桩佳话。

可惜,静皇贵妃是一介凡人。

她照顾继子可能是出于善意和真心,但肯定还没有到达舍弃亲生儿子利益的地步。

更何况她的儿子如此出色,为何又要一生为臣呢?

后宫中的哪一个女人不希望自己成为太后,儿子成为皇帝呢?

道光帝选择皇四子成为继任人选,给静皇贵妃留下了一生的意难平。

她的儿子一生如此出色,却败在杜受田的巧取之计,静皇贵妃和恭亲王内心颇为不甘。

等到咸丰继位,木已成舟,静皇贵妃成为静皇贵太妃。

咸丰没有给皇贵太妃想要的太后名分,但是一切待遇,均按照太后的标准来,算是报答昔日的照拂之恩。

只是,心结已成,难以轻易抛下。

咸丰即位五年后,年仅四十四岁的静皇贵太妃一病不起。咸丰帝前往探视,宫监没有通报,导致静皇贵太妃把咸丰帝当做恭亲王,说是:"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

咸丰帝在明面上知道养母的偏心和难受。四、骑虎难下封太后

静皇贵太妃病重唯一的愿望就是成为太后。

为了让母亲安然离去,恭亲王跪在咸丰帝面前,讲起往事,希望咸丰帝加以成全。

咸丰帝陷入感情两难。一边是对养母的偏心和意难平有些耿耿于怀,一边是对昔日抚养之恩,难以忘却。

挣扎中,咸丰帝用了中国话术中最为传统模糊的一个答复:"哦,哦,知道了,知道了。"

这种答复模棱两可,并无准确定义。

但恭亲王抓住机会,认为这是咸丰帝允诺,于是传旨准备册封太后事宜。

咸丰帝对此举有口难言,又不能出尔反尔,只能同意。

八天后,静皇贵太妃就病逝。

咸丰帝非常生气,静皇贵太妃去世第二天,就下令革去恭亲王的职务,令他会上书房读书。

终咸丰帝一朝,恭亲王不得重用。

静皇贵太妃的丧仪和谥法比正宫皇后低一等。在咸丰帝看来,这样既算报恩,也不会剥夺生母的地位。五、慈禧上位

在追封养母为太后一事上,耗尽了咸丰帝和恭亲王本来就因为储位之争而冷淡的兄弟情分。自此之后,咸丰帝更认为自己对养母和弟弟再无亏欠,兄弟之间心病再也无法打开。

按照清朝"亲亲尊贤"的制度,在咸丰帝去世时安排顾命大臣,和咸丰帝血缘和关系最近的是恭亲王,他是顾命大臣的不二人选。

但咸丰帝至死都不愿意谅解恭亲王,在宗室的惊讶声中,恭亲王继续被排除在朝廷核心圈之外。

于是,兄弟两人的嫌隙和猜忌,只便宜了慈禧一个人。

如果恭亲王位列顾命八大臣,即使八大臣再怎么内斗,慈禧都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与八大臣相抗衡的合伙人。她能不能打破清朝祖制,垂帘听政,就很难说了。

道光帝给出色儿子老六定位的封号是"恭",要求他对兄长一生恭敬,不心生怨念,坦然接受。

万万想不到,恭亲王一生不得不为臣下的人,是后宫走出来的掌权妇人慈禧太后。

因果更加难料的是,垂帘听政初期,为了拉拢恭亲王,慈禧和慈安两位就以小皇帝同治的名义下诏书,将恭亲王的生母册封为孝静成皇后,系道光谥号,升祔太庙,一切待遇与道光帝生前册封的三位皇后相同。

慈禧出自叶赫那拉氏,又刚好符合民间野史传言:"亡爱新觉罗者,叶赫那拉氏。"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吧。

#慈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