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鲜美的菌油,正在消失的传统手艺

2020-12-11新闻4

文:鱼头

在老一辈的厨师追忆往事时,隔三差五地能听见“菌油”。我从前以为是诸如茶油、猪油等某一种类型的油罢了,不以为然。直至后来与年轻厨师们沟通菜品,“这道菜为什么用猪油而不是菜籽油、菌油”等问题时,常常会看到他们眉头一皱,“你说什么?什么菌油?”

我这才意识到,菌油并不是常见之物。

菌油的由来,有心之人仔细翻阅史料或许能探究一二。而要说起菌油在湖南被广泛使用,大约还是离不开百年前的九如斋,因选料讲究(取野生寒菌)、味道极佳而颇有名气。与现下的“豆豉辣椒”“剁椒萝卜”一样,是出门在外的人有关乡情的寄托,尤其是湖南人。无论是煮面还是熬汤,舀一勺菌油,鲜美醇厚的滋味,总能让人胃口大增。

湘菜大师刘晟告诉我,制作菌油,通常使用新鲜的寒菌或者黄色牛肝菌,因为它们本身香味较为浓郁,制作出来的菌油更为鲜美。干菌也可浸润后制作,但风味大不如前者。

菌油类似于“厨师的汤”,带有些许“私人属性”,在做法上各有千秋,但其中的手艺却类似。锅内放上好的茶油烧热,将洗净沥干切好的的菌放入,油温不能太高,注意多翻动,待菌类基本炸干后,可以根据喜好加入盐、姜、蒜、酱油等。与煎猪油类似,可以将菌榨干,此时其风味融入油中的程度最佳;但若为了充分利用食材,也可将菌类炸至适当的程度之后用于烹饪其他菜品。

整个菌油熬制的过程,少说也要三四十分钟,更需要烹饪者对于火候的掌控和悉心的“照料”,有技术还得有耐心,可谓费时费力。尽管如此,它在用于菜品的烹饪时依旧是那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例如在祖庵菜胆当中,些许菌油的加入就能让整个菜品鲜美感增加不少。在日常烹饪当中,无论是家常的墨鱼炖肉,还是一顿简单的拌面,菌油都是极佳的搭配,与大多数调味料的使用相似,只不过它显得“天然又营养”,还饱含着烹饪者的匠心。菌油的诞生,让一些应季菌类的味道得以在整年都能尝到。这大概也是哪个“馋嘴货”想出来的绝妙办法,要不怎么说“欲望,某种程度上是第一生产力”呢。

对于那些地处山区的怀化、湘西等地来说,大山的优势在此时得以体现。丰富的菌类资源,让人有了发挥的空间。采菌、洗菌、制作菌油……无法种植的野生菌,繁杂的工序,难以量产,这让菌油注定只属于那些真正敬畏传统手艺的人。”

然而在当今生活节奏下,社会餐饮讲成本、讲效率,“手艺”的位置恐怕要排在诸多选项之后。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年轻厨师们被繁忙的日常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压根没有机会去探究那些看似“有的没的”的传统手艺。寻常餐饮门店中若有重视手艺的,作为菌油的“平替”,葱油还能见到一二。但制作菌油,茶油、寒菌等原料价格不低,制作成本让生意人望而却步,五花八门的调味品也让菌油看起来没什么存在感。只有在那些前辈厨师的家中,或是讲究用餐体验的私房菜、高档会所等业态的餐饮当中,菌油才偶露身影。

哎,未免有些可惜。

#吃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