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八位散文大家,其中苏轼父子三人,就稳稳地站到了八家当中的三席,这其中的有我们最为熟悉的苏轼也就是苏东坡他的弟弟苏辙,后来官至宰相,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虽然这位苏洵是爷儿仨当中官职最低的,但是他的人生却非常的传奇。因为在27岁以前,他的生活一直是昏昏噩噩,是人到中年以后才开始发奋读书,称得上是大器晚成。刚到京城没多久,他的文章就被京城内外的读书人争相传阅闻名于世。
因为苏洵本身的不寻常的经历,再加上他培养了苏轼和苏辙这两位文坛巨星,所以被认为是宋代最牛的爸爸。这是我个人认为的,他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爸爸,这个序列之一也不为过。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在家中排行老三,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他的父亲叫苏勖,苏勖觉得自家三代一直务农,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声。于是,就想培养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长子叫苏丹,连着考了好几年,屡战屡败,后来一病不起英年早逝。老二叫苏焕运气稍稍好一些,最终考上了进士,但是也没当什么大官。
苏洵呢?他是老三,也是最小的儿子,爸爸对他的这种管教呢,就不是那么的严格。五岁的时候还不认字,八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到16岁的时候也不闻诗书,每天就是玩,要问说为什么父亲对老大老二那么上心?对老三这么放松?主要还是因为这个苏勖老先生鉴于自己的大儿子苏丹的悲惨结局,不太敢逼迫苏洵读书,读不读书,光宗耀祖不重要。我儿子能够健康地活着就行,所以苏洵就得到了这样的机会,纵情于山水之间。
从童年到四十多岁期间,他先后游历了峨眉山,青城山,华山,嵩山,庐山,长江三侠,剑门,蜀道秦岭。中南有些地方还不止去过一次,堪称驴友界的开山鼻祖。这苏洵就是这么随性,自然简朴的活着,但是这事情还是会发生改变的。说有一天,他在田里面和父亲一块捆谷子,结果就来了一个老道看了看苏洵,就晃脑袋说这个年轻人,您可是有这个文曲星之象的,你不该在这儿种地啊!
然后消息传到当地富家里,就把女儿嫁给他。这苏洵结婚后也没发愤图强,到处去玩,而且乐善好施。本来就不挣钱,再到处送钱,家里日子就越来越差了。后来苏轼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家里常吃的是什么?就是一碗白米饭,一碟白萝卜,一撮盐巴。这个叫三白饭,你就根据他的这个伙食,你就能推测出来。
后来他们所生的一双子女的相继夭折,让苏洵体会到了人生短暂,不能够再这样蹉跎岁月了。所以他才开始下定决心用功读书,而妻子为了帮助自己的夫君全力读书,变卖了所有的嫁妆,自己经营起了布帛之物的生意。你还真别说她挺有经商的天赋,没过几年就成为了当地的富户。这样一来,苏洵也就可以心无旁骛地钻研学问。这回,他在家里哪也不去了,竭力苦读,认真的阅读先贤的经典,研究古今治乱得失。
一年之后,苏洵就去报名参加科举考试,您猜他考上了吗?那肯定没考上了,只要是那么大岁数了,学一年就去考试就考成功了,那别人就甭活了。这不是没考上吗?苏洵回到家里之后很生气,他觉得自己原来写的那些文章实在是不如人意,于是就一把火把这些文章都给烧了,但是他也没有就此放弃,反倒是在读书上更加的刻苦,闭门读书达到了随便写写就是一篇千字论文的程度。
而在这期间,苏轼和苏辙也相继出生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他并不是说你给孩子起个好名字,你就一定能够做到了。他需要日以继夜,持之以恒的伴随式的成长和不断的言传身教,在这件事上搜寻堪称是超级爸爸。他一面自己学习,还亲自编纂了数千卷书,当教材以供两个儿子读书之用。这些书籍,不仅有那些参加科考必读的古代经典,同时也包括了当下的好文章,其中就有当时的文坛新星欧阳修的文章。
苏洵认为,读完这些书,为了让儿子们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苏洵决定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后来苏洵三人一路颠簸,在公元1056年的五月份抵达京师拜会欧阳修。那个时候的欧阳修是翰林学士,文坛领袖。他看了苏洵写的论衡全输几次之后非常的赞赏,认为苏洵是拥有当今世上最好的文笔的人,他立即向朝廷推荐了苏洵。有欧阳修的推荐,一时间士大夫们争相传颂苏洵的文章。至此,苏洵这位晚年成材的大家终于以文章闻名于世,而这一年,他已经48岁了。他的儿子苏轼21岁,苏辙18岁。
就在苏家父子抵达京师的第二年,苏轼苏辙这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这应该是一个大喜事,大好事。可也正是在同年苏洵的发妻城市悄然病逝于家中。遗憾的是,虽然她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但她却没能够亲眼看到丈夫和两个儿子功成名就,实在是令人唏嘘。三苏父子闻听此噩耗,匆匆返回,痛失爱妻的苏洵更是专门写文纪念自己的亡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