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伍到达武夷山主峰——海拔2160.8米的黄岗山顶。
武夷大峡谷云雾缭绕,谷底村庄若隐若现。
发现一处野猪巢穴。
福建师大博士生在黄山松森林样地进行土壤碳通量测定。
编者按
12月1日,正值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成功21周年,为进一步传播国家公园理念,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监测主题科考活动启动。
“关注森林·探秘武夷”主题科考活动从2018年以来已连续开展3年,今年为闽赣两省首次联合承办。
记者一路跟随科考队伍采访,为您揭开武夷山国家公园无人区的神秘面纱。
黄岗山上,高高矗立碳通量塔
12月1日,“关注森林·探秘武夷”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监测主题科考活动在桐木关启动。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总面积1001.41平方公里,中国唯一的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拥有210.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
雄伟的桐木关,矗立在福建与江西两省交界处。此处海拔高度1100米,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跨过此关,便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非经批准,禁止任何人进入。
桐木关现由福建与江西两省共同管理。近年来,两省武夷山保护管理机构积极探索武夷山跨行政区保护管理的有效途径,共同推动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
由国内8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1名专家学者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科研工作人员组成的科考队伍,从桐木关出发,深入无人区,一路开展考察监测工作。
途经武夷大峡谷。这里是由地壳运动产生的天然断裂带,横跨闽赣两省80余公里。两侧高峰耸峙,峡谷相对高差1200米,呈“V”形,雄奇壮观。当日,洁白的云层呈带状铺满长长的峡谷,谷底的村庄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在云遮雾绕中,车辆盘山而上,来到海拔2160.8米的黄岗山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站在山峰绝顶,但见艳阳高照,茫茫云海环绕四周,白云舒卷开合,绵延不绝,蔚为壮观。前方厚厚的云层如瀑布般下泄,美如梦幻。
黄岗山,武夷山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南第一高峰,被誉为“华东屋脊”。2000多米的垂直高度,植被分布沿海拔梯度由低向高,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中山矮曲林和中山草甸,形成5个典型的垂直带谱,构成“一山多景”的奇特风貌。
曾经,山顶漫山遍野长满萱草(俗称黄花菜),开花时节,山岗遍染金色,故名黄岗山。而今,黄花菜已少见踪影。
在黄岗山顶中山草甸区,初冬一片枯黄的芒草群落中,黄山松点缀其间,格外显眼。黄山松是武夷山针叶林带谱的优势树种,别看它们长得矮小,却已经有几十上百年树龄,由于山上年均气温约8.5℃,经常有5~6级大风,恶劣的环境塑造了这些“树坚强”的矮小外形。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山松开始加快生长,不少坡地上已成片成林。科研人员说:“这里‘林木线’上升,‘草甸面’缩小。全球气候变暖给武夷山生态环境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气候变暖、氮沉降、极端干旱频发等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南京林业大学徐侠教授告诉记者,科学研究将揭示其中的奥秘。
黄岗山顶,一处高耸的岩石上面,嵌着一枚“国家著名山峰”地理信息标志牌。“这就是海拔高度2160.8米的标志,由国家测绘局设置。”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说。
不远处的中山草甸上,湛蓝的天空下,矗立着一座5米高的铁塔。
“这是碳通量塔,2019年12月建成。”徐侠教授说,“每秒监测10个通量数据,实时监测区域内碳的收支情况,持续解析碳循环过程。”
据介绍,在黄岗山的中山草甸、中山矮曲林、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都分别设置了一座碳通量塔,用于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二氧化碳交换能力。
“沿海拔梯度布设碳通量塔,这在全国少有,设计上处于先进水平。”徐侠教授说。
科研乐园,不断发现新的物种
不仅仅建碳通量塔。在为期两天的科考活动中,记者一路跟随采访,发现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在开展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以及水、气、土、微生物等多项监测。
设置在黄溪洲的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夷山生态定位站”),是个开放性的科研平台。这里联合1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开展水文循环、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等,被国家林草局授予“2019年优秀生态定位站”称号。
武夷山生态定位站一带的主要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这是一种顶极群落。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陈世品联合多个团队在这里建立了长期定位观测样地。2018年,他的学生陈新艳在这里发现新物种——福建天麻。
作为天地间不可多得的珍贵存在,武夷山地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亚热带中山森林保存完好的交汇地带,拥有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乐园。
100多年来,中外生物学家在此先后发现的生物新种超过1000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试点区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96.72%。武夷山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也不断增加,近年来接连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两个新物种。最近发现两栖动物蛙科蛙属疑似新种1个,目前已完成形态和分子鉴定。
“我们还要进一步拓宽科研领域,完善监测体系顶层设计,搭建科研监测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监测项目等工作,提升科研监测水平。”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说。
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新布设动物监测样线14条、红外相机198台。扩大监测范围和监测内容,使原先深藏在秘境之中的野生动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即将全面开展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据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已于今年4月先期启动两栖爬行性动物调查。之后又对剩下所有的生物资源调查进行招标,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科学研究所中标,已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利用国家林草局的资金,投入1630万元,用三年时间,对所有动物、植物、植被、微生物(包括水体、土壤)等生物资源进行本底调查,全面摸清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家底’。”张惠光说,通过全面摸清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物种种类以及需要加强保护的重要物种,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开展科学研究,为更好地保护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黄雪梅 姜克红 黄海 苏琳 陈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