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宋的散文始终不受待见。
宋、元、明三朝,均未出现过南宋时期的文学选本,一直到清道光时期,一部庄仲方编选的《南宋文范》这才姗姗来迟。
《南宋文范》乃上继吕祖谦《宋文鉴》,类与编排次第,大体与《宋文鉴》相同。《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宋代中国诗文总集。吕祖谦奉宋孝宗之命编辑。“所得文集凡八百”(吕乔年《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搜罗广博。
那么,为什么南宋的散文不出名呢?
想必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的谚语,就是这种“每个朝代都有其擅长著作”的思维,让我们忽略了南宋的散文。
宋代的诗、文、词中,备受推崇的便是宋词,所以宋词成了两宋文学的典范,学术界重点研究的对象。相比之下,宋散文的地位相当尴尬,处于薄弱地位。
根据《全宋文》收录的作品数量来看,南宋孝宗年间出现的散文作家数量最多,这一时期诞生的散文亦十分丰富。活跃于宋孝宗时期的散文作家,有据可考的共有九十九位。
存世作品为两卷的有二十人,三卷的有九人,四卷的有九人,五卷的有五人,六卷的有四人,七卷的有五人,八卷的有五人,九卷的有四人,十卷的有三人,十一卷的有两人,十三卷的有一人,十五卷的有两人。
存世作品超过二十卷的作家有三十人,占全员比例的三成;存世作品超过五十卷的作家有五人,占比5%。其中,产量较多的,有作家周必大,他的作品足有192卷,共计散文四千篇。我们熟悉的朱熹,存世作品共二百六十三卷,文章五千篇。
那么,唐代的名家,如:柳宗元、韩愈等,他们留下来的作品又有多少呢?
柳宗元著有文章522篇,韩愈则仅有361篇。由此可见,在散文的创作数量上来看,南宋文人的产量已远远超出了唐代作家。即便比起欧阳修、苏轼这些北宋名家,亦不遑多让。数量虽然不足以说明这一时期的散文质量有多高,但起码能证明南宋散文勃兴。
那么,这些南宋散文作家,又处于怎样的社会阶层呢?
在九十九位作家里,有皇帝(孝宗亦有作品存世)、宗室子弟、大夫、鸿儒、和尚、道士、女子、隐士等。由于,当时的程朱理学刚兴,所以女性的社会地位急剧降低,以至于,当时的女性作者数量稀缺,散文领域仍由男作家主导。
“宋代是士阶层在中国史上最能自由发挥其文化和政治功能的时代。”这是史学家余英时对两宋文坛状况进行的点评,可见,这一时期的创作自由度是相当高的。南宋孝宗时期的散文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这些士子成为了创作的中坚力量。
在这九十九位孝宗朝的作家中,有相当多一部分作家兼具官僚、学者、文人的社会属性。他们既有自己的社会职责,又学有专攻,还能抽出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由于,他们身居要职,所以拥有一定的号召力,这也使这些作家直接带动了南宋的散文发展。
以前面提到的周必大为例。
他是孝宗朝的“太平宰相”,当政期间提拔了许多饱学的青年俊杰。时人称其为“文坛领袖”,可见,周必大对南宋时期文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此外,闽学文派、永嘉文派、永康文派、金华学派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颇有百家争鸣的意味。
南宋时期的文学发展持续走低,但是,在孝宗一朝却迎来了高潮。
例如《道园学古录》中就提到:“文章至南宋之末,道学一派,侈谈心性;江湖一派,矫语山林。庸沓猥琐,古法荡然。理极数穷,无往不复。”从这里可以看出,后世普遍对南宋文章评价不高。但孝宗朝的散文是个例外,比之整个南宋散文史,恰似鹤立鸡群:“然骨力峭劲,要无南渡以后冗长芜蔓之习,亦一作者也。”
总的来说,通过“大数据”对南宋孝宗时期的创作情况进行考察以后,我们大体能窥见当时的散文发展。孝宗时期的散文创作,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不逊色于北宋散文。在所有作者中,占比最多的就是学士,他们是孝宗时期散文领域的中坚力量。从作家分布的地区来看,南方文人的创作热情高涨,北方文人的创作情绪相对低迷。
至于当时的散文风尚,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祖程”派;
一类是“宗苏”派;
一类是二者结合的“程苏”派。
由此可见,欧苏所奠定的宋代散文基调,在南宋孝宗时期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因此,在论及南宋文学时,切莫只专注于宋词。南宋的散文,同样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佳作。
参考资料:
【《道园学古录》、《南宋文范》、《全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