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宫廷剧热门的当下,每逢女主绝处逢生的翻盘,亦或是大快人心的逆转,都能引起观众们的强烈共鸣。
可无论如何,嫔妃们总是在努力讨好皇帝,既没法独立掌控命运,更不能迈入权力的核心殿堂。
但偏偏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不仅横扫后宫群芳,还能影响国家五十年的命运。
她,就是众人熟知的慈禧太后。
秀妍一任群芳妒
一个盛夏的夜晚,百无聊赖的咸丰帝正在宫内散步。
当时的大清国,处在内外交困的非常时期。
咸丰帝对内要处理太平天国运动,对外还要警惕英法列强的举动,整天心急如焚,惶惶不可终日。
每逢夜幕降临,灯火通明,他那颗忙碌的心脏才能获得片刻的喘息。
这时候,唯有荷塘月色,佳期良人,方能让咸丰沉浸于一个没有枷锁,没有负担的世界。
倏忽间,一支悠悠的小曲从不远处飘荡过来。
那声音清脆悦耳,那曲调抑扬顿挫,搁浅在夜色如水的良宵,不由得令咸丰神清气爽:“唱着小曲的,该是何等面貌的女子!”
循声而去,咸丰看到了一个雪肤花貌,秋波流转的女子,顿生喜爱之情。
往后的几天,咸丰都跟这位女子缠缠绵绵,不忍分离。
这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慈禧。
慈禧生于1835年,选秀进宫的时候,不过十七岁的年纪,赐号兰贵人,《清史稿》中记载为“懿贵人”。
与一众出身名门,素质优异的贵妃相比,慈禧只是一个镶蓝旗普通官员的女儿,完全称不上达官显贵。
想要出人头地,在百花丛中赢得咸丰的格外瞩目,那就必须尽可能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专长。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便有了上面夜色撩人的浪漫桥段。
事实也证明,慈禧的谋略是无比精妙的,她全然绕过了嫔妃们争风吃醋的宫廷戏,直达九五之尊的怀抱。
1856年,慈禧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便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自己也因此被封为懿贵妃。
在母凭子贵的后宫政治博弈中,同治的出现便意味着慈禧多了一张凌驾于后宫群芳之上的法宝。
喜得贵子后,咸丰对慈禧的感情与日俱增,可自己的身体却开始每况愈下。
要知道,清朝虽然是个饱受争议的朝代,但历任皇帝的勤勉程度,放眼中国历史也是屈指可数的。
以咸丰帝当时的身体状况,显然无法独立面对每日堆积成山的奏折。
因此,他迫切需要一个字迹秀丽,能够代劳的助手。于是,写得一手好字的慈禧开始介入政治决策工作。
伴随着咸丰的不断放权,慈禧俨然成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实际掌控者。
对此,满朝文武也是怨声载道。
慈禧
1861年,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耻辱,咸丰皇帝也在热河避暑山庄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慈禧能够顺理成章地独揽大权吗?
当然不行,因为还有一个地位更高的女人。纵然是慈禧,在她面前也不敢贸然造次。
杀伐决断惊雷起
这个女人,就是咸丰的皇后慈安。
无论时下的宫廷剧改编得如何跌宕起伏,惊心荡魄,在真实的后宫体系里,普通嫔妃和皇后根本不具备对抗的可能性。
在咸丰生前,尽管慈禧拥有同治这张王牌,但面对正宫皇后慈安,她还是要礼让三分。
哪怕慈安比她小两岁,她见面也会恭敬地称呼:姐姐。
咸丰去世,同治继位,慈禧因为是同治的生母,自然晋升为太后,于是便阴差阳错地跟慈安平起平坐。
在当时,但凡国家面临重大决策,必须两个太后一致表决,才能得以通过。
这个局面,显然不是野心勃勃的慈禧想要看到的。
但这一切在同治继位前已经安排妥当,原因就在于咸丰临终的布局。
在咸丰精心设计的政治体系里,朝中有八位顾命大臣负责辅弼幼主,然后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分别执掌一个皇家印章。
只要两个人有一个没盖章,任何决议都不能通过。
可对慈禧这个天赋异禀的女人而言,八位顾命大臣不过就是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咸丰过世不久,慈禧便发动了辛酉政变。
在这场迅如闪电的行动中,慈禧一举拿下了八大辅臣,建立了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新派系。
先帝尸骨未寒,慈禧便摧毁了他留下的一半政治“遗产”,不由得让人议论纷纷。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不是那个乾纲独断的老佛爷。
只要慈安在世一天,这个双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格局就无法动摇。
慈安
表面上,慈安是一个慈眉善目,心地柔软的人。
可慈禧很清楚,慈安这种出身高贵,教育良好的正宫皇后,必然有着极高的手腕和城府。
比如辛酉政变发生时,慈安的默许就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因为她的想法和慈禧一样,不愿意看到八位大臣瓜分自己的权力。
那么,为了权力愿意铤而走险的慈禧,会不会打慈安的主意呢?
千锤百炼终问鼎
一向杀伐决断的慈禧,这次却选择了韬光养晦。
这一养,便是整整二十年。
1869年,慈禧的心腹安德海在山东被巡抚丁宝桢下令处斩。
按理说,这个大太监总管安德海可是大红人,他在辛酉政变中为慈禧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便丁宝桢贵为封疆大吏,好歹应该“不看僧面看佛面”吧?
然而丁宝桢早已对安德海的作威作福颇为不满,正好借着安德海违反朝廷规定的机会,把他一举拿下。
当然,这个举动不是源自一时冲动,在自己的奏折得到明确回复后,他才下令动手。
回复这份奏折的不是别人,正是慈安太后。
无论是当时朝野,还是后世史学界,大家都很明白:慈安太后这是“杀鸡儆猴”,目的就在于震慑慈禧。
作为宫廷斗争的绝顶高手,慈禧当然看得明白,但为了自己毕生的政治理想,她必须选择隐忍和协调。
对待慈安太后,她依然表现得颇为尊重和顺从;
对待满朝文武,她也开始重用汉族官僚,适度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于是便有了“同治中兴”的一番景象。
到了1881年,皇帝已经换成了慈禧的侄儿光绪。
因为同治英年早逝,两位太后不得不另立新君。经过一番博弈,光绪最终胜出。
也就在1881年,一向身体健康的慈安突然去世,紫禁城里顿时疑云四起:太后不过四十来岁的年纪,怎么会这么仓促地撒手人寰呢?
按照最基本的政治逻辑推理,慈禧肯定是这次事件的头号嫌疑人。但时至今日,依旧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不管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但比对手活得更久,这始终都是政治角力中的傲人资本。
伴随着最大对手的出局,慈禧太后自然而然地成了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
风雨散尽任评说
身为女子,慈禧从一个普通官员的后代,奋斗成大清王朝的实际领袖,这段故事即便放到宫斗小说里,依然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情节。
只是,慈禧所处的时期,已经和古代大有不同。
在工业革命,列强侵略以及革新思想的冲击下,她和她背后的帝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中,这个从古老的宫廷政治中登临绝顶的女人,仿佛成了和新世界格格不入的古董。
1908年,七十三岁的慈禧离开了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
三年后,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彻底宣告了古老帝国的终结。
时至今日,关于慈禧的争议依然此起彼伏。
其实在慈禧人生的最后时光,她已经认清了世界形势,并愿意逐步推行君主立宪。
对于女子缠足风俗的废除,慈禧也表示极力支持。
只不过,她已经没有力气来展现自己与时俱进的开明。
毫无疑问,在一个充满顽固成见的传统社会,慈禧凭女子之躯,不仅完成了儒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夙愿,还努力让清帝国前行。
相比于一干嬉笑打闹,争风吃醋的嫔妃,慈禧就像是一个降维打击的穿越女主,用庄严的声音向她们宣告:
你们依附权力,而我定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