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婴儿是如何学习睡眠的?

2020-12-04新闻9

睡觉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我们被告知要多睡、要睡好、要睡得有“质量”,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英国精神分析大师达里安·利德在《我们为什么睡不着》一书中,梳理了从古至今人们对睡眠和失眠的认识变迁,对那些已经成为默认假设的睡眠相关概念提出了质疑。他告诉我们:人们对睡眠的一切认知,也许都是谎言!

以下文章即《我们为什么睡不着》选摘。

婴儿如何学习睡眠

如果对睡眠的关注会阻碍睡眠,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关注可以促进睡眠呢?

睡眠社会学家西蒙·威廉姆斯(Simon Williams)介绍了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一项观察,该观察提出了一些有关失眠的关键问题。

“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信徒通过模仿神的生活场景来召唤神祇,我则通过模仿睡眠者的呼吸和姿势来求得睡眠的拜访……有一瞬间,睡眠‘降临’了,降临在了我对它本身的模仿之上,而我成功地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通过与睡眠者保持一致,我们入眠了,这一过程就好像是我们复制了自己对睡眠者的想象,从而变成了他们。一位患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就寝习惯:“你必须假装睡觉才能睡着。”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既然我们不能通过模仿驾驶员的肢体语言来学会驾驶,也不能通过模仿他人的身体动作来进行任何日常的人类活动,那么我们真的会因为对睡眠的模仿而被哄骗入睡吗?

几位睡眠研究者指出,抱怨自己失眠的人通常都会和身边的另一个人进行比较,表示自己想和那个人睡得一样久。梅洛-庞蒂注意到:在准备睡觉时,人的行为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已经睡着了一样,并且至关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涉及与睡眠者(也就是其他人)的隐性认同。我认为重点不在于对睡着的自己的认同,而是在于对第三方的认同。为了入睡,我们需要变成睡着的他人。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很让人惊讶,但这不正是我们在人生之初所经历过的吗?为了把婴儿哄睡,我们会让婴儿尽量靠近母亲的身体,并按照母亲的呼吸节奏进行调整。当母亲的心跳和呼吸变得缓慢时,孩子的心跳也缓慢下来。在子宫里的时候,婴儿的呼吸速度就已经在随着母亲的活跃和睡眠而加快和减慢了。

的确,许多人在成年后都会尝试通过减慢呼吸来进行入睡的准备,就好像他们的身体节奏与一个虚拟或真实的伙伴同步了一样。在20世纪40年代,医生会把听诊器的听筒放在失眠患者的耳朵里,听诊头则放在他们的心脏上方,以产生类似的效果。同样,母亲睡眠的中断常常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睡眠,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当我们谈论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和几个月内对昼夜节律的适应,以及他们对睡眠的学习时,说的不就是婴儿对母亲对昼夜节律的适应的适应吗?

母亲睡眠方式的变化会与孩子相互作用,比如众所周知,孩子在3个月左右大时会出现睡眠变化,可以安稳地从午夜时分睡到凌晨5点。此时婴儿的睡眠变得更加健康了,光照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这种改变的影响似乎很小。在睡眠期间,婴儿肯定会醒来几次,但很快就会再次入睡,大多数父母根本不会意识到孩子的睡眠有间断。

在一项早期研究中,克莱特曼的确提出过,睡眠是一种建构。他认为婴儿在出生后10~14周的变化是他们“最早学到的表演之一”,从“必要的觉醒”转变为“选择性的觉醒”。当父母吃饭时,婴儿似乎最容易苏醒,就好像婴儿对父母正在做的事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在这段时间内,婴儿在白天的睡眠时间减少,夜间的睡眠时间增加,同时夜间进食减少。从此时直到6~7个月大时,婴儿夜间睡眠的平均小时数趋于稳定。

于是,睡眠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进食从最初的昼夜无规律变得更加有条理,也更加适应昼夜周期。正如克莱特曼所观察到的那样,这是一种“适应过程”。通过适应每日的生活习惯,婴儿最初约为一小时的休息-活动周期被“修改、扭曲和部分废除”了。我们可以注意到,克莱特曼研究中的母亲大多按照婴儿的需要安排日程,而仅仅几十年前,为了加速婴儿的社会化,人们往往不在夜里给婴儿喂奶,而是放任他们哭闹。

后来的研究还发现,婴儿的睡眠节奏向一般昼夜周期的过渡,是与婴儿和抚养者的互动融合在一起的。特奥多尔·黑尔布吕格(Theodor Hellbrügge)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研究,阐明了婴儿怎样从更短的周期过渡到普通人的生理节奏。这些研究表明,最早影响婴儿睡眠的外界因素是与母体的接触和对黏膜的刺激,明暗则是决定节律的次级因素,此外,成年人的注视和言语对婴儿建立节律也有影响。

看来,婴儿与他人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而且,母亲自己的睡眠-觉醒周期将影响她对婴儿感知周期的适应性。尽管母亲可能按照婴儿的需要进行喂养,但也会被自己的日常活动方式和情感特性影响,这些影响决定着母亲对婴儿的反应,而婴儿会意识到母亲的反应能力、反应速度、对婴儿活动的兴趣、缺席,以及其他许多照料的细节。桑福德·吉福德(Sanford Gifford)指出,婴儿对母亲想睡觉或保持清醒的意愿高度敏感,因此孩子睡眠节奏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与母亲的关系来调节的。

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婴儿的睡眠方式会在大约3个月大的时候稳定下来?为什么婴儿会在此时开始出现深层慢波睡眠,并且睡眠的开始阶段从快速眼动睡眠变成了非快速眼动睡眠?

答案似乎很明显:这和母婴关系的发展有关。婴儿研究者研究了母婴之间交互作用的范围和质量。3个月大时,睡眠模式稳定的婴儿与不稳定的婴儿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起初,研究者试图将哺乳的次数与睡眠模式联系起来,然而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结果。直到研究者不再紧盯着哺乳这件事不放,转而检查其他因素时,他们才意识到:母婴之间的玩耍与互动是影响婴儿睡眠模式的主要原因。母婴一起做的事情越多,婴儿的睡眠模式就越容易建立。

许多研究还认为,婴儿在3个月大的时候发展出了预期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也同母亲在哺乳前后与婴儿的互动有关。预期和延迟满足能力使婴儿不会在饥饿时立刻崩溃,而是期待着母亲的到来,因为婴儿知道母亲会来喂自己,也知道伴随着喂奶还会有一些肢体接触。在这个阶段,母亲会减少在夜间给婴儿喂奶的次数,似乎婴儿已经能够意识到母亲的暂时离开并不意味着母亲消失了。

许多研究者从其他角度对这一年龄段的婴儿进行了研究,他们都将上述结果与某种预期能力联系起来,预期能力体现了婴儿明白母亲有时会离开,但也终会回来。

然而这个能力绝不是天生的。在有些婴儿的眼里,母亲一旦离开就像是进入了黑暗的无底洞,或是意味着某种背叛。这些婴儿可能在母亲回来后并不回应母亲,只是看着某处发呆,或机械地摇摇摆摆。长大后,他们可能仍会把伴侣或朋友的离开视为残酷无情的举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选择回避或报复对方。

这样的人需要一种心理上的手术,心理治疗可以把母亲的来来去去象征化,对其赋予某种意义,从而让他们得以承受其他亲密关系中的分离。这一切可能都与婴儿3个月大时的睡眠模式固化和连续多小时睡眠的能力有关,个体在睡眠模式固化上的差异也与象征化过程的差异相一致。

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又会引出其他问题:失眠是否也与上述过程相关?如果一个人总是不确定母亲会不会回来,他的睡眠状况将会怎样?如果母亲抛弃了我们,我们该为她做什么?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推荐阅读

我们为什么睡不着

[英] 达里安·利德 / 著

2020年11月

东方出版社

#小儿健康#失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