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让“枫桥经验”在独龙江畔开新花

2020-12-04新闻17

沈院伟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所有人员楼下集合,组织出操。”

11月2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随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边境管理支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警营内哨音的响起,开灯、下床、穿衣、集合、出操……民警们一天的工作在训练中正式拉开序幕。

短跑、队列、拳法、耐力训练一样没落下,“打、打、哈、嘿”喊杀声响彻整个独龙江峡谷,身为边境派出所民警,大家深知,要干好服务群众工作,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保障。

“与村民亲如一家人”

吃过早饭,派出所教导员杨荣便挎起工作包,带着两名辅警下乡走访。

“教导员,来家里喝茶。”住在派出所对面的老朱热情地打招呼。早些年,老朱从四川来到独龙江乡务工,那时候大山里蚊虫多而且特别毒,咬得老朱整晚睡不着觉,脚上、手臂上都挠得血淋淋。派出所民警知道后,隔三差五就去给他送药换药。老朱下地干活,锄头不小心挖伤了脚,也得到了民警们的及时帮助。这份恩情老朱铭记在心,早已把派出所民警当成了亲人。

“老朱,这么早就起来啦,感冒好些没有?要多注意休息。”杨荣寒暄了几句。

走在独龙江乡宽阔的道路上,街道两旁带有独龙族特色的建筑林立。如今的独龙江乡村村通路,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脱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杨荣不胜感慨,“余建辉要是还在,看到如今的独龙江乡应该多高兴啊。”

2001年8月21日,派出所官兵在修建独龙江公路时,新战士余建辉不慎连人带石掉进湍急的独龙江,被激流吞没,为建设独龙族的幸福路献出了年仅21岁的宝贵生命,其遗体至今也未能找到。独龙族群众至今不会忘记,为了独龙江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派出所先后有8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辖区群众支棚盖屋、安居建寨,开山凿地、发展生产,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独龙江畔警民携手,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了现实,开启了独龙族群众希望之路、致富之路、幸福之路。

新时代“枫桥经验”成效显

“今年草果收成怎么样?经济收入提高了多少?”杨荣一行走进孔当村纹面女肯国芳老人家和其家人拉起了家常。听闻群众们今年大丰收,派出所“彩虹服务队”的同志还主动挨家挨户帮着背草果,杨荣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为了真真切切地帮助辖区群众,派出所组建了户籍流动窗口、致富小分队、法治宣传队和义务理发队等12支服务队,队员们每天走村入户了解群众需求,倡导乡风文明建设,把党的新政策、法律知识和惠农政策及时宣传给独龙族群众,被独龙族群众亲切称为“彩虹服务队”。

畅谈正酣,谈话声传入肯国芳耳中,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到杨荣身边坐下。“共产党卡母,警察同志卡母。”老人不会讲汉语,但从她那湿润的眼眶和独龙族语言中看得出那份深深的情谊。

“老人家,你要好好保重身体,我们过几天再来看你。”得知老人身体有了好转,杨荣一行径直向峡谷深处走去。

已过晌午,离下一个走访对象还有一段行程。坐在独龙江边,一行人喝上一口清水,拿出身上背的饼,啃了一口……

“平安蓝”筑起安全网

简单地补充了点食物,一行人再次启程,走访的下一个对象是孔当村的孔某和肯某。前不久两家人因为林地纠纷一直闹矛盾,派出所在微信群看到群众报警,连忙通知驻村民警和护村队,从报警到民警赶到现场,前后仅仅花了2分钟时间,在民警耐心劝说下,乡亲们化干戈为玉帛。这次去回访,看到两家人比以前更团结了,大家很欣慰,邻里和睦才是派出所民警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为独龙江乡特殊的地理环境,回想以前从报警到处警少说也要好几十分钟,和如今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荣获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一年来,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充分发挥科技兴警、科技强警技术优势,科学部署警力的同时,采取人脸识别、智能卡口、监控设备密布重点路段等方式,为独龙江乡“平安乡镇”创建,打造出一张坚不可摧的治安防控“天网”。

“教导员,我们正在开展日常边境巡逻。”杨荣走在边境小路上,边境巡逻队从他身边走过并打起了招呼,这支巡逻队中,有驻村民警、村骨干,也有护边员。

随着独龙江乡旅游资源的对外开放,给派出所治安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经研究,所党支部决定,创新边境辖区管控模式,打造全新管边控境新格局。独龙江所依托6个抵边警务室,实行“社区民警+专职辅警+护边员”勤务模式,严格落实警力下沉,全面强化社会面防控工作。组建6支“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护村队、成立41个治安哨所,在边境村寨筑起一道坚强的治安维稳防控墙。

群众走访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夜幕下,独龙江乡万家灯火依旧璀璨,那一辆辆巡逻的警车、那一队队穿着执勤服高大的身影无时无刻不在捍卫着独龙江乡这份和谐与稳定,俨然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