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马嵬驿之谜:历史上真是太子李亨拉拢陈玄礼背叛唐玄宗吗?

2020-12-02新闻37

当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被鲁莽冲动的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赐死后,唯一能够令皇帝想起的资深老将就是此前在河西陇右连连有功的哥舒翰。可由于一来年纪颇大,二来有病在身,史书还特别指明哥舒翰出征时病情再次严重,很难处理事务。他知道心腹王思礼行事过于激进,所以把事情交给另一信任的属下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虽然受命却不敢独断专行,为了服众,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常常争执,不肯好好配合,致使军中号令不一。

有研究者认为,哥舒翰的身体情况是一个疑点。任士英在《唐肃宗评传》就怀疑史书对哥舒翰的病情描述有漏洞。哥舒翰中风是事实,经过半年的休养可能恢复不错,至少不会影响到他的指挥行动。因为任命前,玄宗是见过哥舒翰的,还讨论过如何平定安禄山。假如哥舒翰身体很糟,相信皇帝再老糊涂也不会强行让病重的哥舒翰充当统帅,就算不在乎将士的死活,可也绝不会拿自己前途开玩笑。从哥舒翰到军中的一系列表现看,也不像有很突出的影响,不是一个病重之人的样子。

尤其安禄山士气正盛,哥舒翰原本颇为冷静,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唐玄宗被怒气冲昏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进言,反而严词苛责,要他尽快出兵解决安禄山。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哥舒翰整顿大军出关,驻扎灵宝,结果惨败,这一战改写唐朝历史进程,玄宗和肃宗两父子的命运都发生重大转变。很多人至今不可思议,哥舒翰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假如被史书表面文字迷惑,肯定觉得太过荒诞。唯有深入历史脉络才能明白,正如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败绩一样,这时官军溃不成军,到处是搜掠充军的,十多二十万的兵力可能早已严重夸大,其精锐力量只是王思礼手下近五万骑兵,庞忠等十万步兵绝大多数是滥竽充数,好比杜甫天宝后期到至德年间用血泪所写一系列诗歌,这样的唐朝官军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就像是要拉着百姓一起当战场炮灰。

以史书记载安禄山的人生轨迹,其个人的军事能力和战略谋划并不算多强,顶多是勇猛有余,偶尔也具备一些狡猾式的盘算。伴随官军多年懈怠,边军多年积累的兵锋威力产生一种较大反差。安禄山手下崔乾祐的精锐骑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乱作一团,溃散逃命,掉进黄河淹死的就有几万人。哥舒翰还想再退回潼关,结果被部下火拔归仁(为突厥火拔部出身,与安禄山随后派去进攻长安的猛将李归仁是两个人)擒获献给安禄山,安禄山在洛阳见到哥舒翰后得意洋洋:“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如今怎么样?”

影视剧中安禄山形象

哥舒翰此时老朽衰残,只想苟活,伏地谢罪:“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陛下是拨乱之主,天命所归。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我为陛下招降他们,可一举平定这三方唐军。”安禄山知道哥舒翰是西北军主帅,派来围剿燕军的基本都是西北军将领,于是将哥舒翰封为司空,又命人将火拔归仁斩首,以此向哥舒翰示好。

像李光弼是从河北战场得胜以后,受肃宗李亨严令改变计划赶来阻挡安禄山进关中,本就憋了一肚子火。几个西北军大将接到劝降书信后,都痛斥哥舒翰有失一代名将重臣尊严体面。也可以认为,李光弼、来瑱等虽然同出西北军,毕竟和哥舒翰渊源不深,之前也并无直接听命哥舒翰的资历。安禄山对此大失所望,把哥舒翰囚禁在别苑,到安庆绪夺位准备撤离洛阳时,将其一家老小全部杀死。

哥舒翰的败亡,令长安的局势完全失控,杨国忠十分惧怕安禄山当真攻入长安找他算账,于是鼓动玄宗出奔巴蜀,接连上演血溅马嵬驿和父子分道扬镳的一幕。

影视剧中马嵬驿之变

杨国忠和安禄山矛盾在李林甫还在的时候并不明显,一直算是对李林甫马首是瞻。安禄山和李林甫交情蛮深,杨国忠为了上位,算是暗中和安禄山较劲,为了表现自己,他充当打压太子李亨的一大主力,无形中也成了和李亨作对的重要一员。

史书称李林甫临死前不久,因为对王鉷(祖父为名将王方翼,高宗被废王皇后的堂兄)的提拔问题,杨国忠和李林甫已经有不同意见。王鉷在天宝年间以户部郎中充任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升到京畿采访使,在长安和周边地区搜刮大量财物入内库供给皇帝、贵妃享用,他本身职务不算高,但非常受皇帝倚重。

连李林甫都想要笼络王鉷,号称一人身兼二十多个职务。据说王鉷的两个兄弟有不轨嫌疑,杨国忠对李林甫一直提拔王鉷不满,趁机落井下石。到李林甫死的天宝十一载(752),王鉷受兄弟之事牵连被赐死。杨国忠接替右相之后,也是玄宗时代最后的三年了。

这时候,当初对杨国忠有恩的鲜于仲通败绩南诏,高仙芝败绩西北,已经为大唐盛世没落猛敲警钟。次年关中发生饥荒,杨国忠哄骗年老昏聩的皇帝,光拿一些好的麦子稻子给皇帝看,示意灾情不严重。因杨国忠接替宰相讨好皇帝导致安禄山当宰相失败,加上杨国忠提拔哥舒翰压制安禄山,还不断指称安禄山有反意,两人矛盾就已经非常尖锐。

这中间唯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杨国忠是追随李林甫打压太子李亨的中坚分子,可在安禄山问题上,两人却是态度一致,李亨也多次跳出来针对安禄山。有些观点认为李亨是故意火上浇油专门挑事,他好趁机谋划上位,这种说法不可信,因为李亨一直是深知明哲保身的人,当时朝野内外已经像是把安禄山推到风口浪尖,太子行事毕竟受人关注,他不得不对安禄山问题采取一些姿态有所行动。

天宝十四载中,哥舒翰忽然病倒,杨国忠最得力的军事支持者无法制衡安禄山,最终引爆了天下大变。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接连溃败,西北军主力几乎丧尽。杨国忠、杨贵妃都来自巴蜀,自然鼓动皇帝逃亡蜀中。太子李亨、皇孙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等宗室家眷一大群人都在一起,还包括后来很微妙的一个人物永王李璘和其他诸王,就在逃亡途中发生著名的马嵬驿之变,太子李亨在这一关键事件过后选择北上灵武,与玄宗李隆基分道扬镳,事发突然而且事发微妙,似乎他真的开始展开上位行动了。

影视剧中唐肃宗形象

诛杀杨国忠杨贵妃与皇帝分道扬镳原本是一套计划还是各自两件事巧妙地汇聚在一起?到底是谁的主意?历来不少人都认为太子李亨有拉拢禁军将领陈玄礼的嫌疑,过后李亨离开宗室亲眷北上到灵武,当年七月就匆忙登位,昭告天下,他是这一起变故的实际受益人,当然嫌疑就最大,可事情未必那么简单。

李亨当太子已近二十年,有一定声望地位不假,可如前面提及,他这个太子一直活得很憋屈,心态已经有些扭曲。李亨在马嵬驿和玄宗分道扬镳,多少说明想要和父亲及大批宗室撇清关系,假如和父亲一伙人去成都,未来会怎样,他完全看不到希望,这可能不算是一种非常清晰的意图,但至少算是某种潜意识吧。

不少人认为李亨让李辅国拉拢陈玄礼一起对付杨国忠,基本是推测,以及平定大局以后追溯往事的一些风言风语,没有确切证据。从职权隶属关系来说,皇太子李亨掌握飞龙军是禁军的后军,实际带领人马不过两千人左右。而陈玄礼的龙武军为护送皇帝亲贵的前军,人马大约三千多人,前后军名义上都归李亨话事,因为负责保卫皇帝是太子的本分,好比当年李瑛听到消息皇宫有贼人进入负责调查,正是因为太子有这一职责,但实际前后军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李辅国多年来和肃宗密切联系到一起,实际上李辅国并非一直在李亨身边。他本就是出身宫廷禁军中的杂役,一说就是龙武军,也有说是飞龙军,一直是替禁军养马的,早年叫李静忠。开元年间,高力士负责宫禁护卫事务兼任监门卫将军,后领骠骑大将军职衔。换句话说,宦官以军职出身在唐朝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也正是高力士发掘了李辅国,然后经推荐到东宫,这时候李辅国已经年近四十。

由于禁军出身的背景,自然成为李亨授意李辅国拉拢陈玄礼一条有利依据。新旧《唐书》在记录陈玄礼时都提过“谋诛杨国忠”字样。当然,史书书写本传时往往都会有赞扬表功的痕迹,可如果真正站在李亨当时“生死抉择”的利弊分析,多少还是能够看出他的窘迫和无奈。

马嵬驿哗变,《新唐书》提到百姓父老纷纷围住皇帝马队,要求惩处招来灾祸的凶手,直指杨国忠一家。太子李亨作为殿后的队伍有飞龙军2000多人,貌似有调动禁军的可能,但杨国忠等跟随玄宗在前,作为皇亲国戚,是由陈玄礼的龙武军直接护卫,这一批禁军将士对其不满正是因此。

加上杨国忠怂恿玄宗入蜀,巴蜀之地相对安宁富庶,但入蜀以后想要收复中原,重回长安同样困难重重。正因有这么一种“回头太难”的情绪,禁军上下以《安禄山事迹》记载张小敬最为激烈果断,趁乱杀掉杨国忠一家,逼皇帝处死杨贵妃。可作为主谋人物的陈玄礼在关键时刻仍对玄宗表忠心,一直跟从入蜀,并没有转头跟太子李亨北上,俗话说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问题。

陈玄礼是长安北军的万骑营将领,《新唐书》记载为千骑营,主要是根据时间阶段的称呼不同。李渊建立唐朝初期叫百骑,据说是宗室子弟和部分勋臣子弟组成,因此才是禁军将士的主要来源。唯有了解万骑营背景,才会明白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当年为什么会拉拢万骑营。同样,为什么陈玄礼及其忠心部下会如此反感杨国忠和杨贵妃。尤其陈玄礼是玄宗多年心腹,即便在杨国忠一事上选择与李亨临时合作,也仅此而已,李亨按说不可能妄想拉拢陈玄礼一起图谋“大事”。

李亨试图分道扬镳,从客观处境和常理判断,也应该不会多此一举去惊动皇帝身边的禁军大将。万一这事不顺利,打草惊蛇,想走只怕不会那么容易。反之,如果陈玄礼在当时就已经投向太子,那么无法解释:一,作为禁军头面人物,陈玄礼没有北上拥戴新君,显然也是很反常的举动。对于朝廷禁军宿将,李亨不加以控制和借重,在谋划登基的时刻是无法想象的。须知北上灵武,李亨身边也没有多少军事力量,完全是一次冒险,成败皆未可知。作为多年禁军大将的陈玄礼如果跟李亨到灵武,虽然只有区区数千人,但对李亨的地位巩固自然会有很大的作用。

二、如果认为陈玄礼需要暂时护送兼看管玄宗李隆基,也有不可思议的至德二载(758)太上皇回长安,被闲置形同幽禁,陈玄礼照说是完成使命,李亨对陈玄礼又如何处置?也没有表彰和提拔,只空头给了一个蔡国公爵位,然后就令他退休。

试问当时安史这波事情完了吗?长安真的太平,李亨的龙椅坐稳了吗?他就匆匆忙忙把陈玄礼解甲归田,这同样不合情理。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陈玄礼从来不是李亨试图拉拢的人,他的确一直是忠心玄宗的人,正如史书所言,陈玄礼在马嵬驿是出于“顺大流”,一度逼迫了玄宗,但他还是向皇帝表达忠诚,一直在成都守护上皇,直到平安回到京师,然后无奈退休。而且心思敏感的李亨对陈玄礼、高力士忠于太上皇是非常警惕的,一步步将他们从玄宗身边调走,更加不会加以重用,这才符合史书的描述。

#隋唐#安禄山#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