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队员托乎提·吐逊带着村医苏迪木汗·麦麦提敏,为包户群众诊疗。人民网 萨妮娅摄
“血压还是高,药一定要按时吃。”巴夏克其村村医苏迪木汗·麦麦提敏对老人萨代提·阿伍提嘱咐道。
今年81岁的萨代提是慢病签约患者,每周村医都会定时上门诊疗,像他这样的村民还有141 人。
新疆墨玉县扎瓦乡巴夏克其村,曾是自治区级深度贫困村。而如今,宽敞的柏油路、整洁的富民安居房、甘甜的自来水,以及便捷的就诊服务,成为这个小乡村新面貌。
巴夏克其村
缘何能实现华丽蜕变,走上康庄大道?这要从2017年2月,新疆医科大“访惠聚”工作队驻村后说起。
“一亩地不到1000块钱的收入,依靠土地脱贫非常困难。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转移出去,剩下的只能就近就地就业,大产业进不来,我们就在村里的特色小产业上发力。”新疆医科大学驻巴夏克其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波说,
工作队
和村“两委”通过走访调研,决定将村里的一些小作坊“更新换代”,发展成带动脱贫的特色小产业。
努尔敦·乎皮丁带着工人加工包谷馕。人民网 萨妮娅摄
努尔敦·乎皮丁的打馕作坊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前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盖一个牛棚,养几只牛羊,也省事。”最初的努尔敦是这样想的,再靠着家里的一个馕坑,日子凑合着过呗。
在工作队的反复引导下,努尔敦改变了想法,把自家的玉米馕做大做强。工作队投资15万元,帮努尔敦改造了新的厂房,馕坑由1个增加到7个。
“为了解决销售问题,我们依托后盾单位,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同时,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结亲干部带货,并在乡里、县里帮忙联系客户。”工作队队员托乎提·吐逊说。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努尔敦靠着父母传给他的打馕手艺脱了贫,还带动了9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今年6月,工作队又帮努尔敦注册了商标,成立了公司,把馕卖到了更远的地方,“现在订单挺多的,三天两头就得往县里跑。”说完话,努尔敦又忙碌了起来。
如今,村里的打馕、磨面、木材加工、手工艺品等作坊都进行了改造升级,形成了一批特色小产业,近百名贫困户受益,实现创项目到村、传技术到户、稳就业到人。
“2020年全村就近就地就业达621人,新增稳定就业79人。全村就业劳动力790人,就业率100%,稳定就业312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就业全覆盖。”村党支部书记阿卜杜合力力·巴克尔介绍。
依托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作坊,乡村小产业发挥脱贫大作用,也解锁了巴夏克其村的幸福密码,村民感慨道,“巴夏克其村的幸福日子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