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脱下戎装成村医 守护百姓健康60年

2020-12-02新闻4

黄潭悦

今年88岁的黄潭悦老人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在他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的家中,从上午开始就不时有街坊来找他聊天,其中不少都是来找他“求医问药”的。原来,黄潭悦老人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1951年,他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1956年,脱下戎装的他回到老家,经过学习成为一名造福当地村民的“赤脚医生”,过去60年来,他接诊过无数患者,是很多村民眼中的救命恩人。黄潭悦告诉记者,他最为珍视的就是这种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我们革命军人上战场保家卫国,脱下戎装就要运用所长造福百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洪豆

黄潭悦如今的一日三餐十分朴素,每天中午是他难得的休息时间,下午2时不到就会陆续有附近的村民前来找他。而很多村民都不知道,眼前这位老医生年轻时曾是抗美援朝的英雄。

弹片擦过头皮留下“病根”

1947年,年仅15岁的黄潭悦就加入了东江纵队,成为一名游击队员;1951年3月,19岁的黄潭悦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至今他还记得,当年在惠州市惠阳县良井镇的良井中学,他和战友们参加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当时我们头上戴着大红花,感觉既光荣又悲壮。”黄潭悦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家卫国。

1951年春,黄潭悦和战友们乘坐火车一路向北,后来在辽宁安东集结。在那里,黄潭悦接到指令原地待命,随时准备出发。黄潭悦至今还记得,当时队伍中一位瘦瘦的战友写下了一首诗:今日挥刀过绿江,沙场杀敌战美狼,中华儿女多奇志,誓死保家卫国疆。但到了朝鲜之后,战友们就分别被编到不同的连队里面,直到一年后离开朝鲜时,黄潭悦也没有再见到这位战友的身影。“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可能牺牲了,但都没有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大家都难过。”

黄潭悦说,在朝鲜战场上,第一个要适应的就是每天轰鸣不断的炮声。刚去的前几天他很不习惯,有时趴在山洞中眯一会儿也睡不踏实。“炮声不会因为晚上就停下来。我们部队有时需要连夜行动,朝鲜的冬天特别冷,穿着厚厚的双层棉衣,依然感觉双腿像泡在冰水里一样。”剧烈的炮声让黄潭悦和很多战友的听力都受到影响,后来,当他从朝鲜回国时,听力已十分微弱,他一度以为自己会失聪。

黄潭悦说,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能活下来实属幸运。他的头皮上至今还留着一个长条状的伤疤。“当时遇到敌机投掷炸弹,我赶紧跑。但最后还是有一块散落的弹片从我的头皮上擦过,但我还一直跑,直到见到了战友才停下来,当时太紧张,都没感到头顶在流血,后来一看,头上很大一块区域都没有了头发。”黄潭悦坦言,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自己却落下了头痛的毛病。现在如果坐车时间长了,或是有时天气突然转凉或转热,他都会感到头痛。而到医院检查,医生也说不出毛病来。“我自己是一名赤脚医生,我知道这是那时留下的病根,没办法。”

脱下戎装回乡救死扶伤

抗美援朝结束后,黄潭悦又留在朝鲜一段时间,支援当地经济建设。1956年3月,黄潭悦脱下军装,复员回到老家惠州市惠阳县平潭镇,一边务农一边跟着师傅学医。对于自己在战场上的事迹,黄潭悦鲜少提及。经过学习,他成了当地的一名“赤脚医生”。

黄潭悦回忆,60多年前,村里医疗卫生水平非常低,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主要靠“老三件”——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但对于很多病,这“老三件”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要排查病因,只能靠医生的经验。而当时村民生了病,也很难到县城或者省城去看医生。“当时去一趟县城,要先坐牛车,再坐三轮车,再坐拖拉机,通常去看一次病就要花上一整天时间。那时一家人吃饭都要算工分,谁也耽搁不起这个时间。所以大家有头疼脑热,只要是出不了人命的,基本上都来找我。” 黄潭悦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疾病都要靠提前预防。黄潭悦说,自己年轻时肩挑背扛100多斤粮食蔬菜走几公里山路都不用歇脚,这跟他当年入伍时练出的强健体魄有关。为了帮村民们防疾病,他还在师傅的建议下上山采草药熬制汤药,送到田间地头给村民们喝。“当时我支起一个大锅,找来柴火在山脚下熬,中午放工了,方圆几公里的村民都过来喝。”

黄潭悦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他在村民中间非常受尊敬,每次他背着药箱去到村里,村民们都主动招呼他到家里坐。“方圆十里,没有我不认识的村民。”黄潭悦说,在当时的村里当医生,必须要“全能”,因为周边几个大的自然村,懂治病的医生可能就只有他一个。而村民们除了平时头疼发热等症状外,如果是下田干活时被石头划伤了、摔骨折了或是被蛇咬了,也都会来找他,有时黄潭悦也要帮受伤村民进行简单的手术处理,比如帮村民缝合伤口。“我既是村里的内科医生,也是外科医生和骨科医生。”

那时,方圆十多个村的上万村民看病都要到黄潭悦这里来。他每天往往要从早上7时一直忙到晚上10时,常常连中午饭和晚饭都来不及好好吃。通常他会随身带着几个番薯或馒头作为干粮,这种看病间隙吃干粮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到了20世纪70年代,村里装有大喇叭可以广播,而黄潭悦也更加忙碌了,一旦村民家里有人生病了,都会通过大广播找他,黄潭悦一听到广播就要提着药箱往村民家赶。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花不到5元钱治好了一位村民几十年都没有治好的咳嗽病。

一辈子坚持的信条

如今,黄潭悦将近89岁高龄,但依然有熟悉的村民来找他看病。他说,虽然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很好学,只要一有空就会读各种医学书籍,不懂的地方就向其他专科医生请教,而他的很多看病经验都是来自过去60年来的实践。

虽然能治好别人的病,但黄潭悦自己却因为常年工作劳累拖垮了身体,他得了高血压和糖尿病。“毕竟岁数大了,身体再硬朗也扛不住啊。”老人家爽朗地笑着,边说边拍打着双腿,做着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健身操。黄潭悦说,他80岁之前都没进过医院,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都是靠自己开药调理,或者上山挖中草药熬制汤药调理,但现在毕竟岁数大了,有些小病小痛也不得不去医院。最近3年,他一共去了医院看病13次。

黄潭悦坦言,他特别珍视跟村民之间的这种鱼水情,这是他60年来最大的成就。“上战场扛钢枪保家卫国,下战场脱了军装,就要运用自身所长造福百姓,保百姓身体健康。当年毛主席教育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到现在还在坚持的信条。”

黄潭悦的儿子如今在家照顾年迈的父亲。他告诉记者,父亲对于他曾经在战场上的事很少跟家里讲,但几十年下来父亲救治了很多村民,这种救死扶伤的品德让全家人感到特别光荣。而最让他敬佩的还是父亲的医德,逢年过节,一些父亲曾医治过的病人都会带着当地土特产上门来感谢他,但都被他婉拒了。“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要一辈子始终坚持这么做。看着周围父老乡亲们的病痛被消除,脸上露出笑容,我的心里就很高兴了。”黄潭悦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