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袁氏四世三公,家族势力昌盛,为什么袁绍袁术两兄弟却一败涂地?

2020-12-01新闻15

提起东汉中后期的政治格局,最著名的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除此之外,世家大族对东汉政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一个是弘农杨氏。另一个就是"树恩四世"美称的汝南袁氏。

卧雪的袁安被举为孝廉,袁氏从此在政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袁氏四世之中,有多达5位家庭成员居三公高位。三公,可是在九卿之上,皇帝之下的高官,就连其他名门望族也很少能有这么多的达官贵人,汝南袁氏却有5位。不仅如此,汝南袁氏广泛施恩,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可惜的是,这一强大的家族也迎来了分崩离析的一天,最终泯灭于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而这一家族的湮灭与袁绍、袁术两兄弟息息相关,他们可谓是一手好牌打到烂。

兄弟离心,不堪一击

事实上,袁绍和袁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不过袁绍是庶子,被过继给了叔父袁成,但他仪表堂堂,才华横溢,很受父辈的喜爱,未到弱冠之年就当上了濮阳县长。而袁术是司空袁逢的嫡次子,侠义年少之时,喜欢与朋友们在田间游玩。

世家大族,又是嫡庶之别,使得这两兄弟的情谊很少。而他们在从政之后的争权夺利,更是使两人的关系走到离心的地步。

在袁氏集团与董卓的纷争之中,两人意见不合,袁术有僭越自立之心,而袁绍主张继续维护汉宗室,辅佐时为幽州牧的刘虞为君。政治选择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这两兄弟分道扬镳。

再强大的集团如果没有凝聚力,也会人心涣散。这两大巨头的分裂,势必会波及下层门客、政客的进一步四散分裂。

当袁绍意图拉拢曹操的谋士贾诩之时,贾诩以"兄弟都不能相容,怎能容天下国土"严词拒绝了袁绍。

可见,袁绍袁术两兄弟的反目成仇,被认为是袁氏集团最终没能在东汉末年的纷争之中留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袁绍:谋诛宦官利弊相当,兵败官渡已成颓势

时任中军校尉的袁绍,受到了汉少帝刘辩的外戚何进的拉拢。而何进又与宦官蹇硕敌对,多次受到他的谋杀。

彼时,以袁氏一族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对宦官已经积怨已久,袁绍认为,歼灭宦官嚣张气焰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所有的宦官都赶尽杀绝。他也的确说到做到,在叔父袁的帮助下,残酷捕杀宫中所有的宦官,不论老少,全都赶尽杀绝。身死的宦官多达两千人,几乎是屠杀了宫中所有的宦官。

袁绍能在宦官专政的时期谋杀诸多宦官,可以看出袁氏一族的权势之大,一举大改宦官过多干政的局面。但同时,袁绍缺乏大局观的特性也一览无余。

很长一段时间,东汉的政局都是外戚与宦官相互制肘,官僚集团在夹缝中生存的同时,也在择其"君主"。这三方的利益交叉盘错,很难分割开来。事实上,就连当时的太后和许多外戚,都受到了宦官的贿赂,更不用说和宦官分割利益的那些官员们,而袁绍果断一刀切,在葬送或无辜或有罪的宦官的同时,也断送了很多未来潜在的支持者。

这一事件,袁绍的出发点有利于政治清明,但手段过于残忍,也不懂得为官迂回之道,在他身上,已然没有汝南袁氏鼎盛时期的大家风范。正因如此,袁绍最终的失败在此时就出现了苗头——不能拉拢人心。

在谋诛宦官之后,袁绍不仅没有后顾之忧,更是坐拥10万大军,权势大增。这时,他立下了下一个攻打的目标——曹操。

基本的局势毫无疑问是袁绍强曹操弱。袁绍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兵力上,还体现在粮食充足上。他的统治核心是在河北冀州,而冀州:"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而曹操的统治地被刘表、孙策、刘备所包围,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两两相比,袁绍成功南下争天下的几率是非常大的。然而,袁、董之争——官渡之战,却是著名的以弱胜强之战。说明两军的实力和战斗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反差。

在占据这么有利的条件下,有没有外部势力从中作梗,却输得很惨,只能说袁绍的统率出了很大的问题。

首先,袁绍此时非常地自满,认为自己兴复汉室指日可待,是首屈一指的功臣。他听不进去任何谋士的忠告,不再礼贤下士。这对于任何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

其次,袁绍的作战指挥能力很差,不能把军队发挥出应有的效力。要知道,训练有素的十万大军,正常情况下,对于任何对手来说,都将是修罗场。

不仅如此,袁绍不能拉拢人心,收拢部下的缺点再一次成为局限。他派人出使兖州、豫州诸郡以及关中一带,试图把这些诸侯收入囊中,壮大敌对董卓的阵营,却遭到了一致拒绝。这反映出这些诸侯们都不看好袁绍,即使他有那么多优势。

最后的结果很明显,一年之后,曹操通过两万军力,扼守关要,击退了袁绍的十万大军。这直接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局势,袁绍的颓势已成定局。很明显,袁绍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诠释了凭实力输给对手。

袁术:力图僭越,自立称帝

袁术的才能和军队实力还远不如袁绍。但是他却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有着皇帝命。袁绍基本的政治立场还是正确的:兴复汉室,但是袁术却十分错误,他僭越自称为帝。

自称为帝,夺取政权的人不在少数,甚至三国时期每一个政权的建立都是如此,只因为他们有才能,有统治一方甚至统一天下的实力。

但是袁术的统治,却十分失败的。他荒淫无度,一度使民众饥寒交迫,他的百姓甚至饿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东汉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这样评价袁术:"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就十分明确地描述了对袁术不懂得民间疾苦,统治失败的事实。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给了袁术很差的评价"无端袁术太猖狂"。他对袁术篡位自立为相的态度是"不思累世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这说明,在罗贯中的眼中,篡位已经违背了汝南袁氏子孙为官相,辅佐君王的初衷,违背了先祖的遗志。

这在重孝、重传统的古人眼中,不仅是对祖先的大不孝,更是对君王的大不忠。是需要言辞批判的。正因如此,史上对袁术的评价,不是成王败寇,失败者也值得尊重;也不是像尊敬自刎于江东的项羽,那样尊敬袁术。

在兵败后不久,袁术就病死了,据说他是吐血而亡,想必有一肚子的不甘与愤恨。

结语

官渡之战,袁绍占尽优势,坐拥10万大军,最后输给曹操。袁术自立称帝,最终孤身一人吐血而亡。这两兄弟的结局可谓是一败涂地。他们的失败,让袁氏一族元气大伤,最终湮灭于东汉的纷争中,化作一道烟云留在历史长河中。

他们不仅没有汝南袁氏鼎盛时期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号召能力,更没有先祖出仕为官时的才能与谋略。但是,他们最主要的失败原因,并不是家道中落,家族的庇佑能力下降,因为家族已经带给他们足够的优势。他们失败的关键,是有勇无谋,贪图享乐,才华丧失。

#官渡之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