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学育金桥』|| 三顾茅庐的叙事艺术

2020-12-01新闻8

原标题:『学育金桥』|| 三顾茅庐的叙事艺术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作为概数词,在古代文化中有三番四次等词,强调次数之多,实则在暗示刘备的求才心切与礼贤下士。该典故出于《三国演义》,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卧龙岗寻贤才诸葛亮躬耕之地而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三顾茅庐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篇目之一。这一情节的描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的更加生动,不仅如此,该情节还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做好了的铺垫。

刘备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刘胜的后代。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军势力量较弱,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刘备向来谨慎小心,仁德爱民。对于贤才更是爱戴有嘉。刘备心怀天下,目光长远,虽领导一方士兵,却不似许多当权者一样迷失于自己的全力中,在三顾茅庐中便有所体现。刘备对诸葛亮知之甚少,却愿屈尊拜访一介草民。拜访孔明不得,路遇崔州平与之交谈甚欢。对待崔州平也是恭恭敬敬。从刘备对待才人的尊重态度便能看出他对贤才的热切渴望和他不骄不躁深谋远虑的性格。最后拜访诸葛亮知道其在休息,并没有叫门童打扰,而是在门外等候,诸多的细节描写更加突出刘备的真诚和个人修养,也能体现刘备为人处事的谦和的态度。而伴他左右的张飞性格也十分鲜明,认为崔州平是腐儒,多次拜访更是不耐烦与急躁,知道孔明在休息甚至想烧了其房子,从对张飞的语言描写中表现了他脾气暴躁和意气用事的性格特点。他虽然武艺高强但却有勇无谋,不顾大局,所以他的从属地位也十分明确。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出场在三顾茅庐中也更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味,整个情节对他的大部分描写都是侧面描写,或从路人口中听闻他的诗赋或从他的朋友打听他的音讯,多次寻他不见,为这个人物增添几分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也引发了读者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文中对他所居住的环境也有大篇幅的描写,“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高岗屈曲压云根….一声长啸安天下”宛若仙人居处。生活闲逸又舒适。但见到刘备之后便与他分析天下形势,虽然才27岁,却已将天下形势看得十分透彻。无论是相貌、才华还是谋略都远远超乎常人。故事中在他出场之前的情节描写烘托了诸葛亮出场,同时迎合读者的喜好,满足了读者对该人物的期望。

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对于三国演义整个大的叙事的发展也起到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想要光复汉业,自然少不了祝他一臂之力的贤才,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若是没有诸葛亮的帮助是很难扭转被动的局面的,所以诸葛亮一定是不凡之人。他的出场若是过于平常或是一笔带过便淡化了情节,也难以满足读者对该人物的期许,很难突出他的军事才能和在今后战略布局的指挥才能。所以该部分的描述对整个宏大的叙事而言是恰到好处。

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则谈论到当今天下形势,是在考察诸葛亮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诸葛亮完全符合他的择贤标准,两人政治观念高度契合。决定了今后长远的合作。诸葛亮性格温和,谦虚谨慎运筹帷幄,有很强的洞察力,同时他又不是爱慕虚荣之人,刘备的几次拜访,诸葛亮并非不知道,只是在测试刘备的耐心,若不是看到了刘备十分的诚意,便不会谋略于乱世。也正是刘备的真诚令为诸葛亮之动容,愿与其同发展共谋略。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凸显了他足智多谋的形象,还塑造了他的忠臣形象。也正是因为他的协助刘备,刘备才能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他的出场之所以做这么多的铺垫这样隆重,暗示了诸葛亮对刘备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使故事更有趣味性,同时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

《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三国时期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与军事的激烈斗争,惟“三顾茅庐”的片段,别开生面,对环境的描写“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使全篇充满了宁静、幽静的气氛。也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精神与品德。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预知天下三分大势,进而提出联吴抗魏的基本策略,表现了他超乎常人的能力与智慧。

参考文献:

[1]何磊.《三国演义》前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 [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李航.试论《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2011.

撰稿人: 魏新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