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策展与未来】2020“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圆满收官

2020-12-01新闻14

2020“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

■前言

9月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联合主办的2020“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本系列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执行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担任召集人,邀请8位学术召集人、8位学术评议人和41位青年策展人共同参与。活动包括“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表达”、“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科技发展与策展未来”、“全球与本土”四场主题座谈,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第四场学术座谈的主题为“全球与本土”,邀请了身处国内外的11位中国青年策展人,从全球与本土的文化现象和自身经验出发,回应当下的策展问题。“全球与本土”向来就是策展业界特别聚焦的方向和课题,在2020年当下的社会形势下,则更突显其现实意义。

图|“全球与本土”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现场

座谈会上半场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执行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担任学术召集人,由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副研究馆员柳淳风担任学术评议人。

图|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执行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发言对“全球与本土”主题进行阐释

学术召集人余丁教授首先介绍了当日“全球与本土”青年策展人座谈活动的整体安排。座谈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展开。在对座谈活动的主题阐释中,他指出,新冠疫情正在重塑全球社会,让我们对全球和本土有了更深的认识。全球生产与贸易产生严重的冲击,甚至会破坏全球化的进程。我们越来越不可能逃脱全球互动体系带给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艺术与文化领域的全球与本土问题,也早就改变着我们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个国际交往空前加速、文化交流融合空前加剧的全球化时代,本土与全球的二元对立关系早就已经变得混杂共生。全球和本土的关系的处理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尤其在当下意义重大。

在策展语境当中,我们对艺术观念所赋予的解释,以及个人的能动性与差异性所呈现出的展览价值,态度和意义,也在重塑着观看者的理解与对全球时代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因此,在实践与行动当中,如何处理“全球蔓延的文化质料”和“本土文化样貌”的关系,也是我们运作、实施策划时,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图|翁笑雨在线发表主题演讲(连线截图)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展人翁笑雨在线上参与座谈,并发表了题为《如何生活在一起?——身份政治、普适性的窘况以及对新世界主义的渴望》的演讲。她结合身处纽约的真实感受,反思美国当下以身份政治构架的社会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对美国的博物馆、艺术机构管理的未来发问。她指出:“全球和地方问题的转折,就在于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性的视角对待具体的问题,看到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回到地方,去提出具体的思考和处理方法,而不是构建一种思想普适的,去用同化抹杀地方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在演讲中,翁笑雨用罗兰·巴特的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发问“如何生活在一起?”这一朴素的概念为基础,以一种策展的方式,给我们分享了艺术家在这一概念框架下创作的作品,用对“新世界主义”的哲学性思考回应全球与本土问题。

图|媒体人、策展人朱小钧发表演讲

媒体人、策展人朱小钧在题为《小趋势——如何通过征兆感知变化》的演讲中,以他特有的对大众传媒的敏感与长期实践的经验,提炼出与“大趋势”相对概念的一种非共识,即“小趋势”,并指出“非共识最终藏着可以颠覆我们未来生活的关键变量,而对于策展来说,小趋势可能会造就一种新的策展模式。”而发现“小趋势”的方式是采用“微观体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年轻人;二是跨过原有的价值判断理解反常的事物。

他以自己的策展和媒体实践经验,梳理出三点反思与做法:第一,建立“微观体感”,关注年轻人和关注反常事物所代表的变化。第二,小趋势是否带来新的社会分工。第三,小趋势往往依托于大的协同网络,顺着这张网还可以发现其他更重要的小趋势,既要看到大趋势的方向,也能够看到小趋势的变化,这样会使得我们更为机敏,能够在策展和媒体实践中发现新的可能性。

图|艺术家、策展人,KADIST中国项目总监沈瑞筠发表演讲

沈瑞筠作为一名艺术家和策展人,长期关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在当代艺术创作和策展中的实践转化。她的演讲以《一体化还是多样化;分还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提示以及在策展中的体现》为题,以最新的策展案例“合意中国园林中的人”为例,探讨以“人”出发的展览体验的营造,同时回应全球与本土的问题。她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不是孤岛,我们必须以联系的眼光、整体的格局来看到我们的发展,同时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如果全球变成一个大公司,每个区域都是它的零部件的话,每个部件出了问题,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多中心、多样化、差异化的连接才是更健康的方式。

世界万物本来就是各不相同,我们不需要人为地使它一样,沟通和连接才是我们最需要努力的地方。全球与本土也是一个共建关系,着眼于具体的时空问题,不给自己设一个限制,不执着于定义和说法,也许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出路。

图|策展人、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发表演讲

赵蓉是设计互联的副馆长,也是一名策展人,致力于现当代艺术和设计研究。她在演讲中以设计互联的策展实践与经验出发,做了题为《来到此时此地》的演讲。她以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 的策划及展览中的设计作品等具体案例,提出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不同地方和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全球自由运转的时代,如何实现关怀等问题。

赵蓉指出,策划每个展览的过程,都体现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文化与历史,个体与群体,与创新的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能做的是要传达这些观点,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传递出去。

图|策展人、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雷宛萤发表演讲

策展人、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雷宛萤的演讲以《西方游客与康熙南巡——在非历史和非地缘政治的视界里做一场展览》为题。她从木木美术馆的展览与收藏理念谈起,用“僧侣与艺术”“大卫·霍克尼 大水花”两个展览,分别带入西方游客与本土观众两个视角,来探讨如何在策展中超越历史和地缘政治的限制。

她提出,展览不应该将世界分成“真实的本质领域”和“再现领域”这两个领域。将自己的策展理念归结为一种“非历史”的方法,并提醒自己摆脱自我东方主义的陈旧语境,打破世界图像的展览秩序。最后,她总结说离开对消费的、旅游的历史和现代遗产行业的讨论,艺术史和博物馆学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加以解决,观众和游客被过多摆在客体的位置,所以当我们赋予他们更多主体性之后,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

图|学术评议人柳淳风对五位演讲者的发言进行点评与总结

上午场次的五位发言人结束演讲后,学术评议人柳淳风对发言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她提到,在全球各个领域内,都有学者对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全球化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观察,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座谈活动的举办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艺术行业从业者,我们十分有必要加入这种反思与讨论。

她将翁笑雨的观点总结为“新全球主义的提出,重塑世界主义”,并认同她对于如何排除新全球化以来资本对于美术馆界和策展人实践工作的干扰这一问题的思考,这展示了作为策展人的责任担当。

朱小钧的发言则被柳淳风总结为“教学讲堂,经验分享,发掘小趋势,建构大潮流”并提到,通过聆听朱小钧的发言,可总结出对于青年策展人群体而言,"发掘"是展览策划最重要的命题。

对于沈瑞筠的观点,她概括为“借由展览策划,传递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命题”,她认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回应观众对于展览的体验,以人为主体,关注动线的舒适性上的考虑,是沈瑞筠展览策划语言的突破性特色。

赵蓉的发言可以总结为“本土价值观在实际展览策划实践中于全球评价标准里的振荡与微调”,肯定了她在策展方法论上的尝试。

针对雷宛萤的发言她提到,作为本土比较活跃的国际化艺术机构的策展人,面对新的世界公众,在做展览的时候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她肯定了木木美术馆在策展方法论上的实验,并将她的发言概括为“从身份视角去探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新的东西方对话新的含义”。

图|圆桌讨论环节现场,现场发言人从左至右为:柳淳风、沈瑞筠、朱小钧、赵蓉、雷宛萤。线上连线参与讨论翁笑雨

随后,柳淳风主持了圆桌讨论环节,针对每个嘉宾身份,对“中间状态”、艺术商业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国际性的展览与本土观众的关系以及广东地区本土文化与文化生态样貌变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地域性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嘉宾结合自身情况和实践经验给出了丰富的解答。

图|学术召集人余丁教授进行上午场座谈活动总结

最后,学术召集人余丁教授对座谈活动内容进行了精炼的总结。他指出,在今天全球化和本土这样一种不管是矛盾 、冲突还是融合的背景下,策展人在文化对话当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应当是每个策展人的自觉。对全球与本土这一问题的思考,是策展人的常态工作,也是每个展览都要面对的问题。

图|上半场出席嘉宾合影(从左至右:余丁、柳淳风、沈瑞筠、朱小钧、赵蓉、雷宛萤、王春辰)

“全球与本土”青年策展人座谈活动

下午场

00:00

/

00:00

倍速

画中画

下午场的学术召集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发表了讲话。

图|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

他首先谈及在过去四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策展人的重要性,以及当下青年策展人在各自的学术研究实践中,对当下共同问题的探讨。朱青生教授表示在当下,策展已经成为一个无限包容、走向未来、富有创造性和开拓可能的行当,策展人的概念变得更为广阔。

在此前提下,他依次对六位即将发表主题演讲的青年策展人进行了介绍。在青年策展人开始以“全球与本土”为主题进行演讲前,朱青生教授阐明了“全球与本土”作为一个古老议题在当下讨论的意义所在——艺术家与策展人在世界发生逆流之时,反思全球与本土的关系,是让自身工作更有意义的方式,也让世界因为策展有另一种可能。

图|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执行策展人徐志君

下午场座谈,徐志君的发言题目是《临时身份——CMAA青年策展人调查综述》,他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讨论了“青年策展人”背后的问题、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青年策展人问题与青年艺术的发掘和推广往往相关,人们担忧的问题也往往与青年艺术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我们是否可能过度、过早消费了年轻人的创造力等;其次,它也与机构发生的问题伴生,艺术机构的增长也导致更多的从业者产生;第三,与艺术产业化发展伴生,这会引起人们对于市场与青年艺术家、策展人的捆绑关系的担忧;第四,它与策展人的生活经历相伴生;第五,青年策展人、艺术从业者思考问题的方式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进程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跟年轻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教育经历有关;最后,青年策展人问题与本土化探索和一种临时性状态相伴生,这种临时性状态不仅体现在年龄上,也体现在思想状态的过渡性特征上。

图|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林书传

林书传有着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的多重身份,他演讲的题目是《全球化与在地性的交织——以2019年“复调—东南亚”艺术项目为例》。“复调东南亚”是一个策展、纪录片拍摄相结合的项目,林书传将“行走”作为策展实践的方法,将“行走”的逻辑与策展工作相结合。在艺术家的挑选上,他建立了三个标准——在地性、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和作品的“重量”。通过此项目,林书传希望让观众可以在展览的不同线索中看见策展人的逻辑和状态,不仅仅止于视觉上的内容。

图|策展人汪单在线上发表演讲(连线截图)

策展人、e-PublicArt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汪单,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了《数据视角下,你对城市公共艺术了解有多少?》的演讲。汪单一直以来从事公共艺术的相关研究,她发现不同背景的策展人、艺术家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会导致在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上难以达成共识。汪单与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虚拟实验室合作,通过城市开放数据,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来分析公共空间,试图用数据来建立一个公共艺术的评估体系。

在演讲中,汪单展示了许多可视化的数据以及她的当前研究成果,将项目的意义从艺术介于城市空间延展到艺术促进城市有机发展。汪单认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因时因地制宜”的实践过程。“因时”这里有两个方面,作品存续于公共空间的长短,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同时期。“因地”可理解为周边环境,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商业资源和社区活跃度等因素塑造了城市空间。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数据评估模型,提供一种“制宜”公共艺术的研究方法或是辅助评估、预测的数据服务。

图|策展人、写作者,任职798CUBE艺术中心展览部杨天歌

策展人、写作者杨天歌,目前工作于796CUBE艺术中心展览部,他以《深入自身的所在——从“佛系青年:冷漠与共”谈起》为题发表了演讲。“佛系青年:冷漠与共”是他和德国策展人雅思敏·凯斯肯特普在北京歌德学院联合策划的群展,他将“佛系青年”的定义从主流媒体中剥离出来,强调其作为全世界年轻人共有态度的表达。

杨天歌认为,佛系虽然表面上自我放任,但是其背后蕴含有力的自我表达,又反向构成对导致如此心态社会重压的消极抵抗。经过此次展览的举办,杨天歌意识到了展览所折射的心态和相关的创作是绵延不断的。于是,他在国内外的艺术考察项目中不断深入边缘艺术中心,不断对主流以及边缘话语进行思考。与此同时,他关注本土与全球问题的知识退守与参与,尤其注重分享从自我出发,同时深入历史与现状的创作。

图|策展人、写作者,泰康空间研究员缪子矜在线上发表演讲(连线截图)

远在柏林的缪子衿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加入了讨论,她的发言题目《全球定位:我(不)想成为你庆祝的一部分》来源于2017年她在上海乔空间与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策划的群展。“我(不)想成为你庆祝的一部分”从来不是系统性的理论言说,而更像是艺术家与策展人共同工作或不合作所达成的临时性共识。展览从一个相对模糊“想法”开始,追踪艺术家长期进行中的、基于过程与观念的项目,或邀请艺术家展开在地创作,由此呈现他(她)们当时各自的工作状态。“你”、“我”、“庆祝”都没有明确的定义,也不预设假想敌,但潜台词是:如何实现一次关于“机构批判”的尝试。

图|策展研究者、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聂小依在线上演讲(连线截图)

策展研究者、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聂小依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表了演讲《地域的过时》。她首先从自己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系读研究生时候的老师让她分享后殖民经验的经历谈起,讨论在国际话语里的困境。随后,她以两则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成立的英国公立艺术机构在近三十年中的变迁,揭示了当今所谈论的全球和本土,过去的身份和多元文化的话语逐渐与当下的青年脱钩。

作为当下的实践者,我们需要更关注的是新的空间经验,可能是地方性,也可能是寻找自己的参照点、营造出独特的个人世界。在聂小依看来,或许地域的过时是一件好事,让我们能够更好找到新的出发点。

图|学术评议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

在下午的六位青年策展人发言后,学术评议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对各位嘉宾的发言做了详细的总结与点评。王春辰首先表达了在新时代的青年策展人对于问题的思考相较于老一代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全球化影响之下,听青年策展人所策划和所思考的问题,可以了解到对未来的艺术或者当下的艺术不同的出发点和视角。

随后,王春辰针对六位青年策展人的演讲进行了逐一点评:

徐志君通过临时性的过程和状态及相关讨论,以很好的文本和数据背景,正面展现出整个青年策展发展的状态,用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揭示了当下青年策展人所面临的挑战。

林书传以走访并进行独立的观察为工作方式,生出了优秀的全球化在地性报告,给予了所有要从事策展和正在进行策展的青年策展人一个有益的启示和方法的参照。

汪单将公共艺术从延展至城市的发展,在这一新趋势下,她的发言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和思路。

杨天歌以自己的视角,阐述了佛系青年这一新自我命题,表达出当下的青年人有着和过去不同的关注点和焦虑,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谈论的是“地域”而非“国家”,反映了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

缪子衿把在国外的学习和回到国内工作这种环境很自然地结合,体现出了她作为新一代青年策展人的成长,也更加证明了人的变化和全球与本土的关系。

聂小依通过自己的反省和遭遇展现出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与西方文化该如何对话以及所处状态。

图|圆桌讨论环节现场,现场发言人从左至右为:王春辰、林书传、徐志君、杨天歌

在圆桌讨论的环节,学术评议人王春辰教授与六位青年策展人围绕“全球与本土”这一主题以及先前各位演讲的内容,讨论了“新时代下,艺术的新旧更迭与延续”“艺术项目发起和进行的动机与框架”“国际语境与文化冲击下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等议题。

图|学术召集人朱青生教授进行下午场座谈总结

最后,朱青生教授为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环境对青年策展人思维形成有很多不一样的影响。年轻策展人新的时代任务,是需要再次审视如何在世界以及历史中重新定位自己。他对新一代有着很多的期待,希望看到他们依旧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开拓者,成为一个艺术上的引领者。

图|下午场嘉宾与部分观众合影留念

#新冠肺炎_社会#策展#策展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